“中国电影的垃圾堆,全在这里”( 二 )


先来看一下节目的规则。
导演和导演1v1竞技,在2天之内拍出一部15分钟的短片,接受专业鉴影团、观众的投票和拷问,最后的胜出者选择加入制片人团队。
但,与其说是《导演请指教》,不如说是《导演来挨骂》、《观众请哔哔》。
导演,必须要在2天之内拍出一部挂靠大ip的短片,ip不怕没人看,但导演如此赶工,拍出好东西实在是可能性太小。
拍完了,就拿着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站在舞台中央,接受来自四面八方各个方阵的口水战袭击。
拍戏事假,撕逼是真。
比如,第一期里的两个作品,相国强和包贝尔共同改编《哪吒》ip。
作品好不好?总结一句话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依然是学生作品。
相国强拍了一个父子和解的故事,虽然想法多,但是成片看起来过于粗糙,镜头、剪辑都很混乱,毫无重点的环轨看得观众晕头转向。
短片一播完,方励以及在场的观众就提出了“缺少动机和情感”的质疑。
然而面对批评的时候,导演相国强却以“观众没看懂”坚决不肯妥协,不断辩解。
充满了傲慢。
一场混战之中,各方都在辩论,没有谁能说服谁。
电影学院的教授,出来义正言辞:“电影学院出来的学生,技术肯定没问题”。
嗯?电影学院出来的垃圾导演、垃圾演员还不够多吗?
硬是要扯一块遮羞布。
包贝尔呢,拍出来的《哪吒》顶多算个比较完整的行活。
一个见义勇为的少年被误解,在跳楼轻生的那一刻想起了自己叫“李哪吒”,于是就不跳了。
两条线交叉进行,少年的妈妈分娩,以及少年的轻生,回答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
这种处理方式,在一个15分钟短片里算是讨巧的,王晶对他的点评也是“技巧很好”,几位制片人都给了他满意的评价。
但你要说这短片有多好?也并没有,只是看起来相对前一个更加完整,观众能看得进去。
包贝尔是谁?圈内的两大未解之谜(另一个是张大大),虽然毫无观众缘,却能得到圈内的资源,一部部4分之作拍下去。
为什么?他就是一个比较会投机取巧、做小伏低的娱乐圈商人,在这个圈子里能混下去。
学院派教授发话质疑他“没有触及到哪吒的父权内核”,他马上承认不足,表示要上对方的课,让人无处可骂。
但是姿态好,却并不一定能有他这样的效果,比如毕志飞。
一个以笑话身份出场的导演,选演员的时候无人应答,在片场被女演员翻白眼,放映的时候没人帮忙站台,他都低声下气,就像去拿金扫帚奖一样那么虚心接受。
竟然有点心疼
也许是想一雪前耻,他改编的是华语电影排名第一的《小城之春》,不翻车,但完全没有任何创新,甚至是倒退了。
原片以一个已婚女性的视角,讲述自己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在影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新。
到毕志飞手里,变成了让病入膏肓的男主角,主动把自己的好友叫回来,撮合他跟自己的妻子在一起。
果不其然,毕志飞几乎被全场抨击得体无完肤。
但他们在聊什么呢,除了方励说出了重点,其他的人,全是在秀自己的优越感。
电影学院的某些教授,在现场讨论起中国电影史史料、东西方美学的体现,甚至直接像毕业论文答辩一样向毕志飞发问:“你看过费穆先生的其他作品吗?”
溢出来的爹味,看得人脚趾抓地。
两场pk下来,唯一在这个规则总胜出的是包贝尔。
想看影视创作的头脑风暴?没有。
想看创意十足的牛逼短片?没有。
想看出神入化的表演?没有。
在最新一期,被吹上热搜的,是张雪迎对朱茵眨眼的照猫画虎,登月碰瓷。
这有啥意义呢?
看完之后,你无非就记住了拍平平无奇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撕逼的影评人和观众,以及装逼又傲慢的电影学院派。
03
中国电影是怎么完的,看他就行
这档综艺的价值在哪里?
看《导演请指教》,就相当于看到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乌烟瘴气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一出中国电影现形记。
制片人决定导演去留,电影学院教授各种影评人组成的专业鉴影团负责吵架。
最绝的是,观众手握可以让导演作品停播的权利,完全致敬了当下的审查、举报制度。
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转型当导演,拍了一部黑白、无台词的《疯狂的外星人》。
没有对话,偏向心理艺术片,想讲一个关于“另类者们”的故事。
很有想法,表现方式很独特,但因为不成熟,所以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