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肥皂泡破碎瞬间达到2万℃高温,但却不会灼伤我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综述说到我们印象中温度最高的物体 , 那当然是非太阳莫属了 , 这颗看起来永远在熊熊燃烧的火球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5500摄氏度以上 , 而人类的皮肤甚至无法接触100摄氏度的开水 , 相比之下 , 5500根本就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 但是你肯定想不到 , 我们的皮肤还真接触过一个更高的温度值 , 那就是肥皂泡破裂时释放出来的20000摄氏度高温 。
【为何肥皂泡破碎瞬间达到2万℃高温,但却不会灼伤我们?】
肥皂泡的学问这个说法看上去简直是不可思议 , 一层薄薄的皮肤软组织竟然接触过比太阳表面还要高4倍的温度 , 一般人肯定觉得是在瞎扯 , 但是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 先来说一下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肥皂泡 , 肥皂泡大家都玩过 , 不管是去商店里买来的 , 还是自己在家里用洗洁精或者肥皂制作的 , 虽然最后的效果各有不同 , 但是基本上都能吹出来 。
如果想要泡泡持久一点 , 可以再加一些甘油、胶水一类的 , 讲究的朋友还会在里面加上淀粉、汽油 , 这样泡泡表面的那层膜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 。 当然 , 无论再怎么强化 , 最后的结果也是破裂 , 要说有什么东西比肥皂泡还要脆弱易碎 , 可能只有大家经常拿来自嘲的爱情了 。
不过别小看这些一碰就破的泡泡 , 它们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也是非常深奥的 , 比如从那层五光十色的薄膜上 , 能够得到关于光波的很多知识 , 实验室中的物理学家在计算光波波长的时候 , 就经常会利用肥皂泡 。 除此之外 , 肥皂泡也经常用来阐释分子作用力的现象 , 它之所以能够形成 , 其实是跟一种被称为内聚力的力学现象有关 。
不管是波长还是内聚力 , 研究的都是肥皂泡破裂之前的现象 , 而在它发生破裂时 , 也存在着复杂的原理 , 并且产生出惊人的结果 , 也就是破裂瞬间释放出来的20000摄氏度的高温 , 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首先 , 肥皂泡的破裂对于肉眼来说是可见的 , 但是它在微观的维度上的变化却是人类无法捕捉到的 , 想要知道破裂瞬间的状态 , 必须借助专业的精密仪器 。 我们知道 , 任何物质都是由更加细微的物质分子组成的 , 别说是肥皂泡了 , 即便是一粒尘埃都是如此 , 所以这个美妙的吹泡泡游戏其实是有着成千上万的粒子共同参与的 。
同时 , 肥皂泡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液体自身的张力 , 虽然肥皂、洗衣粉中的物质对这种张力有削弱作用 , 但是却补足了另外一个方面的缺点 , 也就是这种张力的稳定性 , 即持续时间 , 所以整个泡泡形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短暂的力的场域的构建 。
抓不到的超高温当泡泡中的水分快速蒸发后 , 这个场域没有了液体张力的支撑 , 就会在瞬间发生坍塌 。 而就在这个坍塌的刹那 , 是无数的粒子在高速运动 ,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能量骤集 ,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20000摄氏度的高温 。
为什么很多人直观上不愿意去相信这个事实呢?很简单 ,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 , 甚至说我们感觉到的是完全相反的东西 , 不是灼人的高温 , 而是清爽的冰凉 , 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 , 主要是因为整个能量骤集的时间持续得太短了 。
有多短呢?当前的物理研究甚至很难统计出这个时间长度 , 或者给出一个区间范围 , 要想清楚地分辨出当时的情形 , 必须要用专业的成像设备进行捕捉 , 然后再慢速分析 , 也就是说 , 只有在微观的维度上 , 才能完整地呈现出这个超高温瞬间 。
对于人类的感官系统来说 , 这个瞬间几乎是微不可察的 , 人类的知觉传导神经还没来得及捕捉到 , 它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实际上生活中 , 我们也确实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因为肥皂泡在皮肤表面破裂而出现灼伤的例子 , 它给我们留下的除了一瞬间的欢欣 , 就只有转瞬即逝的水渍了 。
推荐阅读
- 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凶猛威武,为何交配时间却不超过1分钟?
- 钟点房才四个小时,为何还那么多人开?前台美女告诉你实情!
- 远隔38万公里,为何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却偏偏不敢回头看地球?
- 两个智人都打不过一个尼安德特人,这么强壮的人种,为何会灭绝?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对于马来说,马蹄铁是累赘吗?野外的马为何不需要马蹄铁?
- 我为何觉得牛顿是“直男”?因为他提出了这些“直线”理论
- 20多年前就造出克隆羊,为何不敢克隆人?“多莉”羊的下场有多恐怖?
- 2012末日为何能引起全球议论?玛雅预言出了错?还是人类出了问题
- 非洲人疑惑:这东西那么贵又好吃,为何中国人都不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