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松门—石松目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石松门
石松纲
无叶舌亚纲
石松目
石松目植物是草本植物 。 石松目的化石如Lycopoditesoosensis , 可追溯到中、晚泥盆世 。 石松目起源于刺叶目类 , 现代石松和泥盆纪的似石松相比是十分相似的 , 这反映石松目植物进化上的保守性 。
叶螺旋状排列 , 无叶舌 , 多数种类孢子叶集生于枝的顶端 , 形成孢子叶球 , 也有不分孢子叶和营养叶的 , 孢子囊生于叶腋基部 , 孢子同型 。 孢子萌发成配子体需要菌根共生 , 配子体为不规则的块状体 , 全部或部分埋在地下 。
石松目植物和卷柏目、鳞木目(同在石松门)的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石松目的孢子为同孢型 , 而且不具叶舌 。
1.特征多年生土生植物 。 匍匐茎地上生 , 细长横走 , 2-3回分叉 , 绿色 , 被稀疏的叶;侧枝直立 , 高达40厘米 , 多回二叉分枝 , 稀疏 , 压扁状 (幼枝圆柱状), 枝连叶直径5-10毫米 。 叶螺旋状排列 , 密集 , 上斜 , 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 长4-8毫米 , 宽0.3-0.6毫米 , 基部楔形 , 下延 , 无柄 , 先端渐尖 , 具透明发丝 , 边缘全缘 , 草质 , 中脉不明显 。 孢子囊穗4-8个集生于长达30厘米的总柄 , 总柄上苞片螺旋状稀疏着生 , 薄草质 , 形状如叶片;孢子囊穗不等位着生 (即小柄不等长), 直立 , 圆柱形 , 长2-8厘米 , 直径5-6毫米 , 具1-5厘米长的长小柄;孢子叶阔卵形 , 长2.5-3.0毫米 , 宽约2毫米 , 先端急尖 , 具芒状长尖头 , 边缘膜质 , 啮蚀状 , 纸质;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 , 略外露 , 圆肾形 , 黄色 。
2.分布范围生于海拔100-3300米的林下、灌丛下、草坡、路边或岩石上 。
产全国除东北、华北以外的其他各省区 。 日本、印度、缅甸、锡金、不丹、尼泊尔、越南、老挝、柬埔寨及南亚诸国有分布 。
3.下属石松科和石杉科 , 区别在于前者茎匍匐 , 孢子囊集成孢子叶球、孢子叶与营养叶异形 , 孢子壁具网状、拟网状或颗粒状纹饰;后者茎直立 , 孢子囊不形成孢子叶球 , 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或较小 , 孢子壁具有蜂窝状纹饰 。
代表:石松属 , 约400多种 , 分布于全世界 。 喜酸性土壤 , 多产于热带、亚热带 , 温带、寒带亦有 。
典型植物(我国):石松 , 地刷子石松 , 灯笼草 , 千层塔 。
下属科:
石松科(Lycopodiaceae)
石杉科(Huperziaceae)
4.石松科石松科 , 9属 , 全球广布;中国有6属 。 小型至大型蕨类 , 土生 。 主茎伸长呈匍匐状或攀援状 , 或短而直立;具原生中柱或中柱为片状 。
石松科(学名:Lycopodiaceae)属于石松目(学名:Lycopodiales) , 为草本植物 , 茎二叉分歧 , 叶极小 , 具单脉螺旋状排列 。 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 。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生代 。 本科现存有石松属等 。 石松属为世界性属 , 约250种 , 中国约有60种 , 大多数产于热带 , 有些广泛分布于温带 , 通常生于林下或附生树干 , 部分生于干旱的石壁 。 石松属常见种有石松 。 其孢子在工业上称为石松粉 , 含40%的油脂 , 为铸造工业的优良脱膜剂 , 亦可用作闪光剂和丸药用包衣 。 中国民间用某些种的全草作药用 , 能祛风湿 , 舒筋活络 。
侧枝二叉分枝或近合轴分枝 , 极少为单轴分枝状 。 叶为小型单叶 , 仅具中脉 , 一型;螺旋状排列 , 钻形 , 线形至披针形 。 孢子囊穗圆柱形或柔荑花序状 , 通常生于孢子枝顶端或侧生 。 孢子叶的形状与大小不同于营养叶 , 膜质 , 一型 , 边缘有锯齿;孢子囊无柄 , 生在孢子叶叶腋 , 肾形 , 二瓣开裂 。 孢子球状四面形 , 常具网状或拟网状纹饰 。
生于低海拔林缘、疏林下 , 路边、山坡及草从间 。 喜温暖湿润 , 耐荫、耐旱、不抗严寒 。 朝鲜、日本 、俄罗斯、北美洲有分布 , 我国秦岭、华东、华中、西南及台湾均有分布 。
石松属(学名:Lycopodium)是石松科中的一属 , 无花 , 有维管束 , 陆生或附生;茎为多分枝、直立、平卧或匍匐;叶小 , 简单 , 针状或鳞状 , 且浓密地覆盖住茎及支干 。 叶中有单一、无分支的维管束 , 称做小叶 。 孢子囊为肾形 , 之中的孢子为同形孢子 , 长在直立茎末端呈锥状的叶子(孢子叶)的叶片上缘 。
扁枝石松属(Diphasiastrum)、小石松属(Lycopodiella)及石杉属(Huperzia)曾被归类于石松属中 , 但现在皆分别分成了不同的属 。 还有一些学者分出很多的属来 , 如包含玉柏的 Dendrolycopodium及包含杉叶蔓石松的 Spinul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