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包养3年后遭抛弃:“欲跳楼轻生”,为何会出现自我作践?



女子被包养3年后遭抛弃:“欲跳楼轻生”,为何会出现自我作践?


【女子被包养3年后遭抛弃:“欲跳楼轻生”,为何会出现自我作践?】
江苏扬州一年轻女子欲跳楼轻生 , 消防人员赶到现场时 , 女子已经坐在4楼外楼层之间的连接处上 , 单脚还悬空着 。 据女子的姨妈称 , 女子之所以作出此举 , 是因为她被已婚男子(跟妻子有4个孩子)包养3年后抛弃(男子的妻子发现了他(她)们的关系) 。 不过在消防人员的劝说下 , 女子情绪逐渐稳定 , 最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
在一定程度上 , 媒体叙事层面主要是为强调消防人员如何合理处置紧急情况 , 就比如有提到:一组消防人员不断与女子沟通(安抚情绪) , 另一组消防人员迅速系好安全绳采取施救行动 。 至于女子姨妈的讲述 , 也只能算是对事情的补充说明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即便女子是报道中的核心人物 , 但也只是存在于道德叙事层面 。 要知道 , “包养”在我们所熟知的世俗秩序下 , 是很不受待见的 。 一般来讲 , 谈到“包养”多是基于以“金钱关系”为基础的恋爱 , 人们惯常称关系中的女性为:小三、二奶;对应的称关系中的男性为:糖爹、干爹 。
当然在这个事情上 , 只要是完全养着的 , 并且是以“金钱关系”为基础的感情形式 , 都可以算“包养” , 并且不一定是男方出轨(“包养”多见于男性“包养”女性 , 不排除也有反过来的情况) , 也可以是正式恋爱关系 。
只是就算世俗层面给“包养”定下尺度 , 但是真正身陷“包养”关系中的人 , 不一定就能履约 。 然而吊诡的是 , 但凡“包养关系”被捅破后 , 女性总是最受伤的那个人 。 在这一点上 , 女性不仅会受到经济层面的损失 , 也会受到身心层面的打击 , 甚至就世俗道德来讲 , 也总是最先把严苛审视指向女性 。
就此而言 , 我们在审视女子被包养3年后遭抛弃欲跳楼轻生的操作 , 大概就不能简单地归为“她离不开那个男人” , 而是要基于“她自认为被抛弃就是人生无望”背后的逻辑进行追问 。 只有如此 , 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 , 她为何会作践自己 。
就事论事地说 , 仅凭女子姨妈的讲述 , 也只是能知道女子“欲跳楼轻生”的核心推动 , 至于提到的“包养关系”到底是什么性质 , 或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当然也只是自认为的清楚) , 但也未必是真相 。
因为对于一段关系的认识 , 当事人很容易进入幻象模式 , 也就是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去看待 , 而非是以事实为基准作为认识依据 。 当然就“包养关系”来讲 , 也绝非铁板一块 , 其中既有利益考量的尺度 , 也有不可忽视的情感依赖左右着 。
在这个问题上 , 被包养者通常会深陷于“理想的生活蓝图”难以自拔 。 比如包养者会跟被包养者承诺跟妻子离婚 , 然后俩人结婚 , 这主要建立在“包养关系”已经转变为“情感关系”的情况下 , 但是到底承诺是真是假 , 只有包养者的妻子找上门开撕时才能看得出来 。
另外 , 女子因“包养关系”被捅破就不想活了 , 到底是因为“金钱关系”的终止绝望 , 还是因为“感情关系”的扯断绝望 , 这其实也是值得掰扯的问题 。 并且在这个厘清的过程中 , 最好要全面的去道德化 。
毕竟在绝大多数“包养关系”中 , 女性总是处于被蒙蔽的状态 , 这种时候要是以绝对的“金钱关系”看待“包养关系”显然是不准确的 。 甚至对于很多被包养的女性来讲 , 在进入“包养关系”的后期 , 已经产生情感依赖 。
这种情况下 , 如果包养者的妻子突然站出来 , 那么被包养者自然就会很绝望 。 因为在“恋爱关系”中被抛弃 , 跟“包养关系”中被抛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 “恋爱关系”中与其说被抛弃 , 不如说是情感的扯断 , 更多之于“不爱了”;而“包养关系”中被抛弃 , 如果是在包养者妻子的推动下 , 那么关系的结束 , 更多在于欺骗 。
与此同时 , “成为你自己”即便被现代人摆在很高的位置上 , 但是真正能做到先“成为自己” , 再成为“关系角色”中的人还是极少数 。 以扬州这位年轻女子最终放弃轻生的念头来看 , 她依然并不是因为认识到“成为自己”的重要性才选择放弃轻生 , 而是听到消防人员提到“你心疼你爸爸你还这样”才有所触动 。
不得不承认 , 人作为寻找意义的动物 , 而意义的生发却多来自于同类的需要 。 从这个层面上看待扬州这位女子对“需要”(她需要包养者)和“被需要”(她被爸爸等家人需要)的平衡 , 大概也算是对“爱”(爱情)和“被爱”(亲情)觉解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