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吹爆到一星差评,河南卫视也「翻车」了( 三 )


但那时帝辛已经是个60几岁的老头了 , 她才15、16岁 。
就算真的想祸乱朝纲 , 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
臭名昭著的炮烙之刑 , 更与她毫无关系 。
这个刑罚发明于帝辛执政的第四年 。
但是无论在任何史书还是甲骨中 , 都没有找到使用记录 。
在留存于世的早期史料中 , 妲己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
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 , 甚至并不在意她是否真实存在 。
她只是不幸被道德史家选中 , 用来教育后世君王不要耽于美色 。
因此 , 不能将帝辛的覆灭归结于妲己祸乱朝纲、纣王沉湎酒色 。
当时商朝正处于转型期 , 有太多需要兼顾的事 。
帝辛之所以覆灭 , 一方面是因为内忧 。
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 , 虽是嫡长子 , 但出生时母亲不是王后 。
所以被史官判定为庶出 , 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
微子启因此一直怀恨在心 , 蓄意谋反 。
这场由继承顺位引发的混乱 , 也断送了帝辛的性命 。
另一方面是外患 。
帝辛继位的时候已经30岁 。
而西周为铲除殷商 , 从文王到武王 , 整整筹划了60年 。
武王的祖父死在了殷都 , 父王被囚禁了6年 。
所以他对商朝的仇恨与生俱来 , 与帝辛的品性几乎没有关系 。
转折点发生在帝辛东征胜利后 。
他让大军原地休整 , 自己则带着卫队返回了殷都 。
而这一消息被微子启知道了 。
他命党羽箕子连夜投奔周朝告密 。
武王当机立断 , 乘着殷都防备空虚 , 偷袭了帝辛 。
跟随武王伐纣的 , 只有8个地处蛮荒的部落 , 皆与商朝有世仇 。
而天下诸侯 , 没有一家联合讨伐 。
战至最后 , 城内百姓几乎全部投入战场 。
可惜依旧寡不敌众 。
帝辛最终登上鹿台引火自焚 , 妲己自杀 。
百余名商朝贵族被斩断手脚 , 丢弃在血水中翻滚挣扎 。
40名族长被当成了人牲 , 丢入沸水翻腾的大鼎 。
最终 , 周武王屠杀了18万平民 , 33万奴隶 。
并且举行了大规模的围猎 。
仅仅武王名下 , 就猎杀了各种大型动物1万多头 。
但 , 胜利者垄断了历史的讲述权和评议权 。
战败的帝辛 , 永远失去了为自己说话的机会 。
商周交替时 , 纣王的罪责只有3、5条 , 而且说来就像是替他洗白 。
比如任用平民 , 有违祖制 , 不用人牲 , 藐视神灵 。
到了秦国的《吕氏春秋》 , 就变成了14条 。
什么破腹挖心 , 炮烙之刑就出来了 。
到了一千二百年后 , 晋朝的《帝王世纪》写有70多条罪状 。
帝辛彻底变成了纣王 , 罪大恶极简直罄竹难书 。
官方的定罪就此终止 , 但民间的八卦之火还在熊熊燃烧 。
到了两千五百年后的明朝 , 《封神演义》横空出世 。
妲己摇身一变 , 从战俘变成了千古妖后 。
历史也完成了对这对「邪恶男女」的终极塑造 。
想来也是令人唏嘘 。
弑君篡权者将血腥的偷袭和屠杀 ,  改写成了满口的仁义道德 。
当后人回看时 , 却忘了战败者曾站在自己这边 。
《隐秘的细节》用如此多的篇幅 , 为纣王和妲己正名 。
颠覆了大众的固有认知 。
必然会引来很大的争议 。
因此出现了开头提到的那些差评 , 批评它太主观 , 太离谱 。
但鱼叔觉得 , 这正是这套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 , 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性 。
我们能从中借鉴的个人认知和社会经验是有限的 。
《隐秘的细节》只是另辟蹊径 。
给出了主流之外的一种解读 , 帮助大家打开思维 。
「在历史上只有君王才有能力打造镜子 , 也只有君王才有资格照镜子 , 在君王的镜子里 , 你是看不见曾经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兆斯民的 。 」
而且片中的观点 , 也都有史料依据 , 绝非空谈 。
除了史学著作之外 , 还挖掘了当时百姓的看法作为佐证 。
敢于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 , 解构王朝更迭 。
「村长家里是不是吃上了饺子 , 跟全村人是不是过上了好日子 , 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 」
历史需要质疑 。
跳脱出固有思维模式 , 才会发现更多隐秘的细节 。
纪录片需要思辨 。
差异化的视角 , 能让我们看到更立体的世界 。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 , 河南卫视并没有翻车 。
相反 , 它又一次做到了颠覆和创新 。
而这 , 正是河南卫视一次又一次出圈的秘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