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特别策划”之“选手篇”:“业务能力”抵得住“大浪淘沙”

选秀节目在今年的团灭,在行业引发了一系列震荡,首当其冲面临冲击的,大概就是前赴后继的“练习生们”。在选秀节目成熟的造星体系里,“练习生们”有着一夕成名的机会,哪怕是昙花一现,至少也能拥有自己的流量高光时刻。
选秀节目带来的强大流量聚合效应,让这类节目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节目本身,而造星就是其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模块。只要选秀做得好,短短三个月就能造出“顶流”,这才是选秀节目让平台和经纪公司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纵观内娱选秀综艺的历史长河,节目模式在变,制作平台在变,观看受众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总能孕育出站在流量巅峰的偶像,不断延续着一夜成名的奇迹。
不过如果我们有心去对比,就会发现,“超女”时代诞生的选秀选手,例如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至今还维持着粉丝群体的高粘性和一定的曝光频率,未曾淡出娱乐圈,而反观“101系”出道的“秀人”,仅仅两三年时间,除了一些头部爱豆,很多人已经快要销声匿迹被淘汰了。

“选秀节目特别策划”之“选手篇”:“业务能力”抵得住“大浪淘沙”

文章插图

从“想唱就唱”到“C位出道”,“超女系”综艺和“101系”网综在选手的选择和打造上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
作为“选秀节目特别策划”的首篇专题,我们将聚焦综艺节目的“选手”部分,从17年前到今天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选手的特质经历了哪些流变?如果选秀重回江湖,什么样的选手才是真正适合中国舞台的“偶像”?
草根逆袭进化为富二代逐梦
唱跳俱佳比不上人设讨喜
2004年,《超级女声》的出现拉开了内娱选秀史的序幕,以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铸就了一个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到了2015年之后,卫视选秀综艺逐渐走上了偃旗息鼓的下坡路,直至2018年,趁着“限韩令”这个天时地利的好机会,“101系”选秀在视频网站浴火重生,把内娱偶像经济的火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选秀这种综艺类型来说,“选手”这一因素是它的立身之本,直接决定了节目成功与否。17年来,选秀选手特质的变化,也映射了这类综艺在受众审美和游戏模式上的不断迭代。
首先,是选手从自己“野蛮生长”到背靠资本“入局”。
早在“超女”时代,邻家、草根几乎是选秀的代名词,无论是李宇春、周笔畅还是张靓颖,身上都有着浓厚的未经雕琢、不受“规训”的“野生气息”,这种模式首次打破了当时以精英化为主流的娱乐圈审美,“素人一夜成名”的故事前所未有的“接地气”,拉近了与屏幕前观众的距离,带来了一阵“全民造梦”的热潮。

“选秀节目特别策划”之“选手篇”:“业务能力”抵得住“大浪淘沙”

文章插图

到了“101系”综艺,选手们不再是“单打独斗”,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系统性的培训,背靠经纪公司,有专业团队为其铺路。而这些经过统一的“韩式工业化包装”,以“成团”为目标的练习生,他们在外形台风上也更具整齐性,整体特质在有规划的去迎合“亚文化”中的“爱豆审美”,吸引以95后、00后为主流的垂直市场。
同样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选秀选手们最“吃香”的人设也从之前身世悲惨、不屈逆袭的寒门“追梦人”,迭代成为了让新生代受众更容易代入自我,家世优渥的“大少爷”和“小公主”们。
第二,是从以“业务能力”为中心,到以“人设话题”为中心的转变。
“超女”时代,选手身上有着独特的话题性当然也十分重要,例如,李宇春颠覆传统审美的“中性风”,但这种话题能够带来的助力,一般都是在大家唱功实力差距不大的时候,总体来看,当时能够成功突围的选手,业务能力必然是可圈可点的。
而当“101系”选秀时代来临,选歌手演变成了Pick唱跳偶像,从理论上来讲,唱跳偶像追求综合的视听效果,选手需要具备的素质更多了,但是,由于“101系”选秀的核心本质是与受众之间的强互动性和强情感链接,导师的作用被彻底弱化,粉丝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意愿决定选手的去留,再加上网综的时长比电视综艺更加充裕,还有各种周边物料不断放出,使得这类节目中人设塑造与真人秀的部分分外的饱满精彩。

“选秀节目特别策划”之“选手篇”:“业务能力”抵得住“大浪淘沙”

文章插图

种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来,唱跳舞台反而好像成为了配套的环节,业务能力对最终人气的决定作用被大幅度削弱,能被观众喜爱,留住她们的目光并引发广泛共鸣的,就是最好的。以杨超越和利路修为例,一个唱歌跑调、跳舞跟不上,一个无欲无求一心只想“下班”,却因为个人故事线精准的挑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情绪,所以成为了连圈外路人都略知一二的“选秀锦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