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结局如何

相信大家都知道施耐庵笔下写的《水浒传》中的武松,一说武松大家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至少我们知道武松的机智、充满正义感,武艺高强 。那么水浒传中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武松的结局是怎样的?历史上真的有武松这个人的存在吗?
 

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一、武松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了解武松吗?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特点分析
武松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 。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 。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 。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 。
武松 的性格特点:
1.宽仁好义
由于中国人们大都有知恩图报、有仇欲复的文化心理,并且将之成为人伦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凡是在这两方面表现杰出的人,很自然地就会被人们称道或景仰,武松就是这样的人 。他浑身散发着一股凛凛浩荡的刚正之气,“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他同情弱小,对他们仁义有爱 。如景阳冈打死猛虎后,知县奖给他一千贯纹银,他怜悯众猎户所受责罚之苦,当即将银子散给了他们;郓哥为他提供武大被害的线索,他就先后赍助郓哥二十两银子;武松在十字坡,两个护送公人被孙二娘的蒙汉药熏倒,张青要结果两人的性命,武松却说:“武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这两个公人,于我分上,只是小心,一路上伏侍我来 。我若害了他,天理也不容我 。”当即救下两个公人,又把张青给他的十两银子一发与了公人……可见,武松的宽仁好义之举 。李卓吾说他“是个汉子,是个仁人”;金圣叹也曾夸他“仁慈之至” 。可以这么说,凡是对他讲仁的,他都以义相待;凡是对他讲义的,他都以仁相敬;诚所谓“投我以李,报之以桃” 。
2.知恩重义
在孔太公庄上,武松在与宋江亲密无间、情深义重之至,向宋江说明要去二龙山落草避难,宋江邀他同去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而武松怕连累了宋江和花荣,说:“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倘若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 。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知寨不好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具体写出了武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和坚守“义气”的态度,不让朋友为己承担风险,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 。在郓哥为自己提供武大被害的线索后,在杀死潘金莲、西门庆后,赍助郓哥十四五两银子 。
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3.机智、精明
武松不仅神勇,而且处事谨慎、周全、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在他身上还体现出“智”的一面 。其中以武松为其兄报仇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一段最为典型 。武松外出归来,见到憨厚老实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哥哥变成一块用木头做的灵牌,按一般英雄豪侠性急的性格,必将不管三七二十一杀倒一片再寻理论 。但武松却粗里有细,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紧锣密鼓地进行调查 。他的复仇行动,有理有节,如杀嫂和斗杀西门庆而不杀王婆,向何九叔、郓哥做调查、请众邻居前来作证人,都注意方式方法、言行注意分寸,虽满腔愤怒,还能注意抑制,因势利导,有理有据,再杀人不迟 。首先找到以发送死人为职业的团头何九叔,“遭地掣出把尖刀来”,使江湖油子何九叔说出了实情,然后又去找卖果品的郓哥,送十四五两银子给他安家,更详细地了解哥哥死亡的相关事情 。当去衙门告状不成后,就把街坊邻居召集到家中作证人,自己审问潘金莲和王婆,待他们招供后,又叫人将他们的供词一句一句记录下来并当众画押,所有在场证人也都一一画押 。处理停当后,武松现场杀了潘金莲,接着就去狮子楼斗杀西门庆 。但武松却留下王婆不杀,这是因为,王婆按律论罪是活不成,留下她却可以作一个直接的凶犯和证人,证实潘金莲和她自己证词的真实性 。最后武松亲自去衙门“自首” 。正因为武松想得周全,在处理这事时既果决又有理智,最终官府对杀人的武松也只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留得英雄性命 。
4.反抗精神
武松在《水浒传》中是第一个主张接受招安到第一个反对接受招安,说明他在残酷的现实中,在认清了封建势力恶嘴脸后,思想有了巨大的飞跃 。同时,武松长期生活在起义军中,经历了与统治者的复杂尖锐的斗争,对招安的认识比较清醒 。因此当宋江在菊花会上,乘着酒兴写了《满江红》词高唱:“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的招安高调时,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这是武松思想性格发展的最高点,至此完成了他由一个遵守封建法度、道德的义士向一个敢对封建社会造反,敢反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英雄战士的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