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文章图片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文章图片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文章图片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文章图片

麻雀高达16亿只,没有灭绝风险还偷吃农作物,我国为什么要保护?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经发表一篇文章 , 研究人员基于科学观察和详细算法 , 预估了全球9700多种鸟类的数量 。
研究发现 , 有4种鸟类种群数量超过了10亿只 , 它们分别是:欧洲椋鸟有13亿只、环嘴鸥有12亿只、谷仓燕子有11亿只 , 其中家麻雀数量达到了16亿只 。
麻雀可能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了 , 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城市 , 几乎都能够看到麻雀的身影 。 而它们也因为分布范围广 , 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 被评为无危生物 。
既然麻雀是无危生物 , 而且数量高达16亿之多 ,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它们呢?
麻雀对于农民而言 , 麻雀数量较多算不得什么好事 , 因为麻雀会偷吃粮食 , 偷吃牲畜的饲料 , 给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 。 但事实上 , 我们对麻雀的认识过于偏见了 。
在上个世纪时 , 我国错误地将麻雀列为“四害” , 认为它们成群结队的活动 , 会造成农作物减产 , 所以号召全民一起打麻雀 , 一些捕雀能手甚至还被当成专家而向其他人传授经验 。 在如此大环境之下 , 麻雀数量不断减少 。
但是 , 麻雀数量的减少并未带来农作物的丰收 。 后来有专家研究表明 , 麻雀虽然在成年期时以植物种子以及农作物为食 , 但是麻雀在繁殖期时需要补充蛋白质 , 此时它们就会捕食害虫 , 在喂食幼崽时 , 麻雀也需要大量捕食昆虫 , 这有利于农业生产 。
为麻雀洗刷了罪名之后 , 我国将麻雀从四害中除名 , 取而代之的是蟑螂 。
现如今 , 麻雀又被列为我国三有保护动物 , 随意猎杀麻雀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 比如:2019年 , 巢湖邻县含山一名男子司某伙同苏某一同捕杀了26只麻雀 , 被以非法狩猎罪判处拘役四个月 , 宣告缓刑四个月 。
还有人利用捕鸟的粘网捕捉到了16只麻雀 , 以涉嫌非法狩猎而被刑事拘留 。
之所以要保护没有灭绝风险的麻雀们 , 一来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力是无穷的 , 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时 , 黄胸鹀广泛分布在亚欧大陆 , 动辄上万只集群而飞 , 但短短30年后 , 黄胸鹀就变得濒危、极危 , 离野外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 如果不将麻雀列为保护动物 , 麻雀也可能会像黄胸鹀一样遭到人类破坏 , 导致种群数量下滑 。
还有 , 麻雀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 。 麻雀属于杂食动物 , 其中麻雀幼崽以富含蛋白质的昆虫为食 , 所以麻雀在育雏期间会消灭大量的害虫 , 而麻雀每年会育雏1-2次 , 每次都会捕捉大量的昆虫 , 有利于农业生产 。
其次 , 麻雀也是各种猛禽和食肉动物的猎物 , 比如:蛇 , 老鹰等 。 它们种群数量较多 , 繁衍速度较快 , 是当地猛禽、小型食肉动物或者蛇类的食物 , 麻雀数量的增长也能促进它的天敌种群数量增长 。
为什么要保护无危生物?像麻雀这样明明没有灭绝危险 , 但仍旧属于保护动物的有很多 ,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野猪 。 现如今多地野猪泛滥成灾 , 偷吃粮食还破坏农田 , 但它们仍旧属于三有保护动物 , 不能随意被猎杀 。
之所以保护野猪 , 是因为野猪是当地生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 野猪属于杂食动物 , 它们不仅以植物为食 , 在食腐动物缺少时 , 它们也能够清理当地的腐败遗骸 , 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
野猪繁衍速度较快 , 野猪幼崽是猛禽和猛兽的主要食物来源 , 野猪数量的增多也能促进猛禽和猛兽的增多 。
只是 , 野生生态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 , 不同的生物恢复速度并不相同 。 其中野猪繁衍能力强 , 豺狼虎豹等天敌数量又比较少 , 以至于野猪率先恢复 , 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 目前对于野猪泛滥成灾的现象 , 多地已经采取了猎杀措施 , 比如:四川通江计划在年底完成狩猎750头野猪的任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