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秘闻 唐肃宗欲想密除史思明被识破

安史之乱迫使唐朝逐渐式微 , 为日后消亡埋下伏笔 。今天 , 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中 , 不太引人瞩目的史思明 。
关于安史之乱 , 我们一般对安禄山了解的比较多 , 知道其阴险狡诈 , 凶狠残忍 , 还知道他是个二三百斤的大胖子 。但是关于史思明 , 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 。史思明其实原来并不姓史 , 而是姓阿史那 , 名干 , 是阔面碧眼的突厥人 , 史思明是唐玄宗赐给他的姓名 。史思明与安禄山为同乡兼好友 , 虽其貌不扬 , 但十分聪明 , 懂六种少数民族的语言 , 通晓各族习惯秉性 , 为其后来能顺利控制蕃将、镇抚边疆提供了条件 。
史思明不仅生性残暴 , 骁勇善战 , 而且反复无常 , 为人十分狡诈 。他第一次展露头角并成为唐朝的将军 , 就是靠着他出色的骗术和胆量 。
公元736年 , 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 还叫做阿史那干的史思明因欠债走投无路 , 逃亡到北边的奚族控制地区 。奚族人一向排外 , 他们捉住史思明后 , 奚王本来想杀死他 , 可史思明却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我是大唐王朝派来和亲的使者 , 你们杀了我 , 将惹下大祸!'奚王看他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态 , 竟然真的被他唬住了 , 竟然以贵宾礼节接待他 。
奚王畏惧唐王朝的势力 , 决定派300人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 。史思明对奚王提出 , 要表示诚意就要派出最有名的奚族琐高(一种将领的称谓)去 。奚王不敢违抗 , 便让琐高同往 。当他们快到平卢时 , 史思明先秘密派人告诉平卢守将裴休子说:'奚族人派琐高和精锐将士一起来了 , 他们嘴上说是去朝拜皇帝 , 实际是来偷袭平卢的 。'
裴休子信以为真 , 在奚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突袭 , 将琐高俘虏 , 押送到幽州节度使那里 。节度使非常高兴 , 当即上表称赞史思明 。此后史思明官运亨通 , 不久就升任将军 。
史思明反复无常 , 后来跟随安禄山反叛 , 安禄山死后 , 他与安庆绪产生矛盾 , 于是又宣布投降朝廷 。唐肃宗大喜 , 立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 , 兼范阳节度使 , 驻节幽州 。但史思明并不是真心投诚 , 他'外示顺命 , 内实通贼' , 不断招兵买马 , 引起唐肃宗警觉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月 , 经过李光弼推荐 , 皇帝派乌承恩为特使 , 以宣谕慰问为借口 , 伺机杀掉这个居心叵测的反贼 。
乌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的儿子 , 还曾投降过史思明 , 二人颇有些交情 , 他还是力劝史思明归附朝廷的人之一 , 连他的儿子都在史思明手下任职 。758年六月的一天 , 乌承恩一行抵达幽州 , 史思明特意安排乌承恩住进了自己的官邸 。
乌承恩还挺敬业 , 多次在晚上打扮成妇人 , 进入诸将家里进行'策反' 。没想到这些蕃将对史思明很忠心 , 转头就向史思明告发 。由于没有实证 , 史思明也下不了手 。
一天晚上 , 史思明很有人情味地吩咐乌承恩的儿子去看望一下父亲 。父子二人畅谈多时 , 眼看已经深夜 , 乌承恩四顾无人 , 用一种激动而低沉的嗓音告诉儿子:“吾承上命除此逆胡!事成后我就是节度使!”
话刚刚说完 , 没等到他的儿子表达激动的心情 , 只听床下传出了一阵冷笑 , 随后两个人从床底下窜了出来 。原来 , 这是史思明安排的两个人 , 已经在黑乎乎的床底下埋伏了大半夜了 。两人随着打开房门 , 招呼伏兵一拥而入 。随后在乌承恩的行李中搜出了许多东西 , 有李光弼让乌承恩邀同大将阿史那承庆一起刺杀史思明的信;还有一本小册子 , 上面列满了要杀的史思明心腹党羽的名单 。
史思明等贼将大怒 , 大呼:“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陛下 , 而想要杀死我?”乌承恩是个怂包 , 咕咚跪下 , 不停磕头 , 说这些都是李光弼的指使 。史思明大怒 , 于第二天召集将士百姓集会 , 当众用棒子打死了乌承恩和他儿子以及从属两百多人 , 重新反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