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人的消暑利器

现在正式处于夏季最热的时候,人们重要稍微的动一动就会出现,现代人还好有很多的消暑电器,但是古代人都是用什么消暑的呢?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了有关古代人的消暑利器哦,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
古代人的消暑利器
我们都知道昨天是夏季的大暑,在白天下午3点的时候,来自“广州温度”的天河五山气象站测出的凭据温度为38.8℃,这是又创下了今年的温度的最高值 。
这个7月以来,广州已经三度率破自己创下的高温纪录 。相信很多人都躲在空调室内开开心心度过炎日!
等等,古代没空调,连个电扇都没有,怎样才能避免在“功成名就”前被热死呢?下面一起来盘点古代人的消暑利器,身为古人是怎么消暑的?
生活好伴侣--凉友
其实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是非常的聪明的,他们不仅就是发明了我国特有的“四大发明”,还发明了消暑利器的扇子 。
扇子具体的发明人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我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其实拿个大叶子就能当扇子使的啦 。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 。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绿色环保的空调房--凉屋
到了我国的唐代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凉屋,专门是用来乘凉的房间,为古代人解决了烦躁的天气的困扰 。
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
到了明代,凉屋更加完善高明,有文为证:“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
比起密不透风的现代“空调房”来说,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
能吃又能用消暑首选--冰块
嘉庆年间,跟随英国使者阿美士德来中国的医生阿贝尔曾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了解冰在夏日清凉上的好处,并大量用它来消暑 。”因为它不仅能吃还能降低室内温度 。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吃上从来不会亏待自己,咱不仅要吃冰还配备了专门的工具“吸杯” 。
想想炎炎夏日,加块冰块在刚煮好的绿豆汤里,用杯嘴吸着喝,绿豆都篦掉了,到嘴里的全是冰凉甜水 。此时边上再放个冰盆,那真是从内而外的“透心凉,心飞扬” 。
这事小编可没胡说,明末文人沈德符的《夏日盆冰廿四首》中可以看出高堂之上摆设冰盆,逼走暑气,门外虽艳阳高照,而室内清凉的情形;还可见居民竞相购置冰块,以便回家摆设“冰山”的景况 。
勿忘国本--瓷枕
China怎么能少了瓷器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 。
瓷枕是中空的,枕面上有一层釉,冰冰凉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 。
看着瓷枕不免想问硌吗?没关系,文史专家告诉我们这都不是事儿:“质地硬就会lsquo;逼'着人在入睡后不断调整睡姿,保持身体的运动,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
瓷枕可是个好东西,它不仅能拿来睡觉还是个百宝箱 。黄金秘籍什么的随便放 。
相传,黄石公所授张良的《素书》即为其藏于枕中,并一同下葬,后为盗墓人发现,内容遂流传于世 。
等等,没钱?心静自然凉
什么时候没了钱都是不行的,甭管是吃的住的用的,都得花钱 。这万一穿越回去没遇到贵人又一穷二白的可咋办?中国有句古话叫“心静自然凉” 。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看杨万里大人的这首《夏夜追凉》就知道小编不是兴口开河了 。
现代人的消暑误区
1、吃公鸡补身?常待空调房不宜多吃
专家表示,鸡本身属于滋补的食品,略为偏燥 。对于常待在空调房的人,因其气血当旺不旺,可吃一些促进气血旺盛,但也不宜多吃 。
2、吃鱼冻最解暑?白领吃它增加消化负担
专家解析,在中医看来,鱼偏于养阴,对于夏天在外跑动多、出汗多的人而言适当吃点是可以的 。因为人出汗太多,阳气外泄,人体内气血偏虚 。
但对于在办公室吹空调的白领人群,本身就易气血流动不通畅,吃鱼又会增加消化负担,反而妨碍了人的气血运行,喜欢吃鱼者可选择新鲜鱼或者餐后多喝茶水促进身体代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