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迁都之谜 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何在( 二 )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 。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 。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1/4(P.178) 。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 。高宗武则天时期正处于唐朝人口剧增的时期 。据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户数约304万,口数1235万左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户数约615万,口数约3714万 。66年间,唐朝户、口数分别超过贞观时期的一倍和三倍 。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 。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石岂,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高宗后期就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 。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 。但亦非易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 。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 。天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今河南孟津县西北)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 。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 。开皇十五年(595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褚朗凿三门峡为梁,其后杨务廉又凿三门峡为栈道,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
【武则天迁都之谜 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何在】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 。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 。“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
另外,唐高宗死后各地的情况更突出了洛阳的优势 。当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 。仅剩关中之地,也“顷遭荒馑,人被荐饥” 。惟有洛阳,“鏶、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同时,“太原蓄巨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洛阳,既不存在粮食供应困难,又能节省漕运所需的财政开支,不可不谓明智之举 。
综上所述,武则天迁都洛阳,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做出的明智选择,决非仅仅为了避免王氏和萧氏阴魂的纠缠,更非单纯出于荒淫享乐的私欲 。武则天迁都洛阳有积极意义,它既适应了政治上改朝换代的需要,又顺应了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 。
推荐阅读
- 孝文帝迁都的时间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 解析宋美龄长寿之谜 宋美龄为何能活到106岁?
- 唐高宗去世内幕 武则天是幕后黑手促其死亡
- 杨玉环流落东洋之谜!甚至在日本有了后裔?
- 揭秘武则天野史 武则天与她的男宠们
- 武则天为何要弄死五个哥哥 源于不幸童年时光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的去向之谜
- 武则天“禁屠”趣事 如何能让老百姓不吃肉
- 狄仁杰靠肉体上位 与武则天真的有一腿吗?
- 考古新发现 武则天和诸葛亮竟是亲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