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 , 雄性螳螂即便失去头部 , 也并不会立即死去 , 它的腹部仍能继续向雌螳螂体内排精 。 而此时的雌螳螂 , 可谓是“吃”和“繁衍”两不耽误 。
纽约州立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威廉·布朗这样陈述他的亲眼所见:
有时 , 雄螳螂似乎深知母螳螂凶狠残暴 , 在求偶活动中会小心翼翼地接近雌螳螂 , 看准时机一把扑到其背上 , 避免被雌螳螂锋利的前臂触及 , 以便在交配后能够幸免于难 。
“把一对螳螂放到一块 , 当你再次回来时 , 你只能找到雄螳螂破碎的翅膀 , 其他了无踪迹 。 ”
不过 , 有一些雄性螳螂似乎甘愿当“牺牲品” , 面对配偶的残杀 , 既不反抗也没有逃跑的企图 , 交配结束常常也意味着性命的终结 。
对此 , 有动物学家这样解释:雄螳螂之所以能够做到“视死如归” , 是因为其生理机能随精子的排出 , 体能已经衰尽 , 行动也失去了活力 , 并且雌性明显占有进攻优势 , 无奈之下只能被吃掉了 。
也有另一种解释称 , 雄性螳螂在求偶活动结束后 , 已经完成了它的终身的唯一使命--传宗接代 , 这时它的生存已经毫无意义 。
被吞食后还能为雌虫产卵提供充足的营养 , 使其物种得以更好地繁衍 , 因而有此“献身壮举” 。
雌螳螂为何要置配偶于死地?关于雌螳螂在交配过程中谋害“亲夫”的举动 , 属实令人惊异 , 自从达尔文开始 , 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 , 这种“性别残杀”的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为什么经过如此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 , 雌螳螂残杀配偶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 , 也提出了多种猜想:
- 延续后代的需要
1984年 , 康奈尔大学和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 , 残杀配偶的结果是雄性延续后代的进化需要 。
后来一项相关统计的研究表明 , 那些吃掉配偶的雌螳螂 , 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
科学家表示 , 在繁殖方面 , 动物的天性都是“自私”的 。
在自然环境里 , 母螳螂生理上所需的蛋白质 , 单纯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 , 并且其在交配、繁殖、产卵之际 , 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和养分 。
为了产出饱满的卵 , 繁育出“身强力壮”的后代 , “自私基因”促使母螳螂吃掉雄虫来获取更多的能量 。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 雄性被配偶吞食后 , 不仅滋养了雌虫 , 而且还能它们的后代带来了孵化所需的能量 , 使父亲的基因能够更成功的传递下去 。 可以说 , 这是为了下一代而奉献 。
- 取决于饥饿程度
科学家为此还做了一次详细的实验研究 , 将一些螳螂在交配之前 , 喂得饱饱的 , 一些则是饿了5-11天 , 还有一些是饿了3-5天 。
结果显示 , 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中 , 绝大部分直接向雄螳螂发起进攻;而饿了三五天的雌螳螂 , 不是在雄螳螂爬到它背上之前 , 就将其吃掉 , 就是在交配完成后将其吃掉 。
而已经被喂饱的雌螳螂 , 并没有出现吞食雄螳螂的现象 。
在饥饿的情况下 , 雄螳螂就相当于送到雌螳螂嘴边的一块肉 , 也就出现“饥饿食夫”的现象 。
- 其他猜想:误食
不过这一观点却广受争议 , 有生物学家做过一项研究表明 , 一些螳螂物种 , 例如雌性中国螳螂一生要吞食掉大量雄性同类 , 它们63%的食物来源来自于求偶者 , 误食配偶的推断站不住脚 。
动物的繁殖策略其实 , 无论是心狠手辣索取同类资源也好 , 饥不择食也罢 , 动物界的许多繁殖行为在人类看来都实在难以苟同 。 但不同生物有不同的进化压力 , 归根结底不过是动物的一种繁殖策略罢了 。
推荐阅读
- 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凶猛威武,为何交配时间却不超过1分钟?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