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李隆基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李旦有六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虽成器,实则不怎么成器 。
李隆基,打小就很聪明,七岁封楚王,当时武氏专横,武则天的亲戚武懿宗把守宫门,见李隆基年纪小,便很不敬,不许李隆基的车队进入宫门,未料年方七岁的李隆基张口即骂:“我李家朝堂,关你何事,敢拦我车骑!”武则天知道此事后,对这孩子的表现很是惊奇,不但没有怪罪,反倒大加赞赏,我想这李隆基还是走了年纪小的运气,要是他当时二十多岁,肯定被武则天咔嚓了 。
李隆基长大后,性情果断刚毅,不但知兵机,懂国事,且多才多艺,通音律,善书法,仪表堂堂,在朝内颇有些人缘,和太平公主的关系也挺好,在李家的后代里,他算是鹤立鸡群,人望颇高,甚至有人请相士为他算命,说他有天子像,搞得文武是议论纷纷,时间久了,李隆基自己也考虑着这辈子是否有机会做皇上 。而今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老爹李旦要遭难了,他是李旦的三儿子,自然不能不管,他觉着不但要管,而且要大管,特管,猛管,狠管,凭他的本事,一定得管出个名堂来,他正琢磨怎么管呢,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主动派人来找他了 。
当时李隆基为临淄王,府邸还在临淄,来的这个人是谁呢?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薛崇简一到,立刻就表白了太平公主的政治取向,并把长安城内的整体情况以及韦后一党的人员组成、分工、布防情况等等,全说了,说完之后明确表示,韦后篡权,杀害李显,罪不容诛,只要临淄王你敢回到长安,一声令下,我母亲必当鼎力相助 。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李隆基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李隆基七岁就敢斥责武懿宗,如今成人了,又怎能看着韦氏作乱而不顾?当下就表明,我定回长安杀尽韦氏 。
那么怎么杀呢?他只是个郡王,手下没几个兵,要想举兵入京那是做梦,恐怕走到半路上就被韦后咔嚓了,韦后在长安拥兵数万,羽林军都在其制下,看起来仿佛根本撼不动 。
但薛崇简当即就表示,韦后所倚仗的军队并不可怕,因为羽林军并非铁板一块!
为什么呢?
羽林军自打张柬之那时候开始,就有了参与兵变的瘾,一说换皇上,肯定有他们掺和,五次三番下来,军心已经严重不稳,甚至军内互相残杀,像李多祚这样的大将都死在内斗中,这叫优良传统,好煽动,这是其一;其二,那就得说说刚上任的这几个韦氏党徒了 。
我前面说了,韦播、韦璿、高崇、武延秀这四个人,都被安插在羽林军中,其中韦播、韦璿、高崇掌管羽林四军中的左右万骑军,可要命的是这三人根本就不会治军 。
想在基层部队混得人缘好,首先就得尊重士兵,同甘共苦,经常和战士们扯些家长里短,攀攀感情,人家有困难了,当官的多帮助,这才是治军之道,打起仗来,部下才肯效力,可这三个到了军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由于他们没带过兵,所以当兵的也不会很瞧得起他们,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找茬子,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对劲,来的第一天就扬言要杀杀这群羽林军的威风,随后无故当众鞭打士卒数人,还说是树立威信 。这下坏了,要知道,羽林军负责的是皇宫大内的安全,一旦有变,则祸生肘腋,何况这还是一支有着优良造反传统的军队,这三个浑人的做法,可以说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从此以后,羽林军恨死了他们,将士离心 。
这就是敌人的软肋,极软的软肋 。
李隆基有主意了,他找来了幕僚 。
他手下有几个幕僚,分别是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折冲麻嗣宗、押万骑果毅葛福顺、李仙凫、宝昌寺里的和尚普润,还有薛崇简,李隆基把主意一说,大家议论一阵,有人问要不要先通知李旦一声?李隆基说我爹胆小,不能和他讲,讲了怕他害怕,他一怕,反而坏事,所以这件事我们自己干,干成了,功在社稷,干不成,死也就死我们几个罢了 。
英明,绝对的英明 。
商议完毕,把计划给了薛崇简,李隆基等人收拾人马,暗暗赶往长安 。
一行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不知不觉到了长安城外,李隆基先是和太平公主联络,随后和公主一起,暗地里派人深入满肚子怨气的羽林军左右万骑,一番鼓动人心的训导和升官发财的慷慨许愿之后,竟神不知鬼不觉,成功地在韦播、韦璿、高崇三人的眼皮子底下策反了全体万骑军(韦后的爪牙真是粪叉无比),最后就如无数惊险小说上讲的一样,在一个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随着暗藏在城中的李隆基一声令下,羽林万骑们行动了 。
推荐阅读
- 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最重要的情节是什么?
- 揭秘陈阿娇的境遇为何会从金屋藏娇到长门之怨
- 玄武门之变 太子党和天策上将的对决
- 玄武门事变除了皇位 原来还看上了弟弟老婆
- 宋高宗杀岳飞有没有道理?且看明朝的夺门之变
-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 揭秘真实隋唐 无罗成这人尉迟恭策划宣武门之变
-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从法理上来看是正当防卫
- 给玄武门翻案 把历史第一坑爹男拉下神坛
- 明朝夺门之变 明英宗到底是知情还是被迫复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