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雾霾 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今天,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全国多地再度身陷“霾”伏 。北京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安徽郎溪雾霾造成城市中的高楼如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效果,浙江绍兴遭遇入冬以来罕见强雾袭击,市区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 。十面“霾”伏之下,似乎“深呼吸”都成了奢侈品 。尽管北京等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雾霾“元凶”已经找到,但远水难解近渴,这一次的雾霾又将如何驱散?难道,这一次我们还得“等风来”?
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民生诉求凸显 。对老百姓而言,不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雾霾,更想知道的是,除了“等风来”,究竟该怎么做才能驱散雾霾 。
客观来说,为了除霾,各地政府下的决心不可谓不大 。2014年初,北京市长王安顺就透露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将实现大气污染得到改善 。期间,甚至有媒体曝出了“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的“治霾决心” 。可惜,离2017年只有不到400天了 。北京的雾霾情况依然让人无法乐观 。
机动车、燃煤、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随着一系列雾霾“元凶”的被指认,有助于我们厘清治霾思路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治霾绝非一日之功、一年之功,治霾之路也注定不会是一条坦途 。早在1863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控制制碱工艺所产生的毒气 。但直到1965年,有毒烟雾才在伦敦销声匿迹,“雾都”的帽子方能彻底甩下 。
治霾,需要的不仅是表决心,更需要一张思路明晰、流程可控的路线图、时间表 。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做起来,却绝非易事 。淘汰落后产业对地方财政、税收的影响,相关产业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如果这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治霾之旅恐很难走的顺畅 。治霾,不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
或许有人说,“奥运蓝”“阅兵蓝”的实现不是很简单吗?怎么就不能一直蓝下去呢?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XX蓝”的出现,只是“应急之举” 。不仅需要气候条件的客观支持,更需要很多“临时管控”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是,社会发展不可能停步,经济转型也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临时管控手段再有效,也注定了无法长久使用 。要想让“XX蓝”永驻,还需要换个思路 。
我们应该意识到,治霾不仅仅是一场“大气战”,更是一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战” 。今天,之所以我们要屡屡面对十面“霾”伏的尴尬,还在于此前历史欠账太多,建立在牺牲环境之上的经济增长,让我们受到了惩罚 。现实中的欠账或许可以一日还清,但对环境的亏欠,却需要长期的弥补与修复 。而这,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 。
毋庸置疑,每一任地方政府都希望“有所建树”,但在转型期的当口,总有一任或几任政府需要为还欠账而背起历史的包袱 。如果单就“经济数字”而言,他们的成绩或许不会太过鲜亮,但他们对城市发展、对民生福利所作出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 。
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多元化考核、“绿色GDp”等理念的提出,也要求地方政府早日走出“数字崇拜” 。民生幸福,不是用数字算出来,而是靠一个个老百姓切身感受的获得感而得到的 。
治霾,是一场持久战 。这一点,老百姓可以理解 。但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早日拿出具体的治霾方案,按照进度表,一步步实施,公开透明,加以监督,确保落实 。驱散雾霾,靠的该是可行性治霾方案的阳光,而不是看天收的“等风来” 。
地热能有望成为雾霾治理新配方
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健康,一个是能源 。当健康和能源这两个主题发生冲突时,比如雾霾当道的眼下,我们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答案是地热 。地球不仅是个热库,同时还不断地生热,地球的热量是可持续的 。其实,入地不用太深,我们就可以享有丰富的地热能源 。
地热资源是来自地球内心的奉献,地心温度可以达到5000~6000摄氏度,能量巨大 。与化石能源不同,地热能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物,也不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地热资源是一个连续稳定的能源,它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存在;除此之外,它在地下储层当中,像电池一样储集热能量,这个特点是在能源利用中有待发挥的优势 。
那么,如何利用地热缓解雾霾?关键在于大型岩溶热储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这样的地方,地上有风景如画的岩溶地貌,地下蕴含丰富的岩溶地下水和地下河,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实际上在华北地区,地下是有隐伏的岩溶,就如同埋在脚底下的桂林山水,储热条件非常好,单井出水量非常大,水质也很好,其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