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癫病医案大全
癫痛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中医诊治癫疗,不仅在于寻求控制发作的有效方药,还着眼于临床见症 。审证求因,辨明标本虚实,从改善全身情况着手,以期加强疗效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痰、风、瘀三者相兼为患 。但其发病常有多种因素,如胎中精气逆乱,生后成痫;惊风或大病之后,风痰内扰;头部外伤,痰瘀阻络等 。病位在脑,涉及五脏 。顽痰内伏,气机逆乱,肝风煽动,清窍被蒙为主要病机 。
癫狗的治疗,宜分标本虚实 。实证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息风开窍定疗;虚证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柔肝缓急 。癫痛持续状态当用中西药配合抢救 。对于反复发作,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者,或加用、换用西药治疗 。
医案一
于某,男,11岁 。
1973年10月19日初诊:患儿于1971年1月开始左手颤动,渐发为抽搐,1~2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30~40分钟,神识昏迷,呼吸有时窒息,醒后疲乏无力 。经某医院诊断为癫狗,嘱服鲁米那和苯妥英钠,每次各1片,每日服3次 。现已服药1年半,未见明显效果 。舌质微红,脉沉弦 。证属惊热伤肝,脑络受损,而致惊癎之候 。
处方:生石决明12克,青礞石12克,全蝎5克,红花3克,地龙6克,生侧柏叶10克,桃仁5克,蜈蚣1条,天竺黄10克,橘络10克,赭石10克,生甘草3克 。1974年1月11日二诊:家长代诉,药服6剂,癎搐仅发1次,约20分钟,大便正常,舌质微红 。仍按原方加减 。
处方:钩藤5克,石菖蒲10克,赭石10克,全蝎3克,生石决明12克,红花5克,桃仁3克,天麻6克,天竺黄10克,茯神10克,煅牡蛎10克,青礞石10克 。1974年1月29日三诊:全身轻松,已不困乏、心烦,手未颤 。西药逐渐减少,现已停用 。舌质如常,脉缓 。仍服前方6剂 。
四诊:经治疗后,未发现抽搐 。曾于2月7日早晨感觉手指发麻,但未见抽搐发作 。自诉停西药20天以上,精神无不适 。要求丸药常服 。
处方:赭石10克,煅牡蛎12克,茯苓12克,青礞石15克,钩藤6克,桃仁5克,红花5克,珍珠母24克,地龙6克,磁石10克,生侧柏叶10克,橘红6克,蜈蚣2条,天麻6克 。5剂,共轧细末,蜜丸,丸重10克,每服1丸,每日2次 。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风动则木摇,头项强直震颤,皆风之患也 。采取息风镇痉如天麻、蜈蚣、全蝎、地龙等品,以止抽;青礞石、天竺黄、石决明、橘络以疏络化痰;桃仁、红花、侧柏叶、钩藤用以活血止痉:可以达到定搐息风,镇惊消痰的作用 。(《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
医案二
胡某,男,13岁 。
1990年10月25日初诊:3年前无任何继发因素突发癫痛,由渐增剧 。近1年来每发病前始感气从小腹上冲,则胸闷、咽窒呼吸困难,头痛剧烈,继而即四肢抽搐,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意识障碍,1~2分钟始苏 。如此,几乎每天少则1~2次,多则5~6次 。脉弦,苔薄 。选服抗癫痫及镇静类西药2年半均无效 。脑电图示:性放电 。证属脑髓受损,肾精不足,木失条达,气逆动风 。拟顺气降逆,息风定狗 。
处方:木香3克,枳实5克,槟榔5克,乌药5克,沉香3克,钩藤10克(后下),蒺藜15克,煅石决明30克 。
二诊:服药10剂,病情就此稳定 。续服7剂,巩固疗效 。继予脑复春缓以治本 。坚持服中药1年,于3个月内全减西药 。随诊病情稳定5年有余,脑电图正常 。
按语:癫痫病频繁发作的治疗,通常多以镇惊息风为主,常选息风潜阳之药 。而本案则依患儿临床症候表现,认为其因是脑髓受损,肾精不足,导致木失条达,肝气上逆,气逆动风为病机 。治疗与众不同,以顺气降逆为大法,使气顺风势自平 。方用五磨饮子加减,以治动风之源;后以益精填髓之品善后,从而使顽疾告愈(《儿科名医证治精华》) 。
医案三
张某,女性,3岁 。
1975年10月22日初诊:幼儿形体较胖,自去年11月起,渐发惊搐 。每月发作,轻则神志恍惚,双目直视,表情呆滞;重则昏不知人,四肢抽搐 。脑电图提示有异常癫癎波 。诊断为特发性癫狗 。症见面黄少华,喉中痰鸣,咳嗽吐涎,食欲缺乏,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脾虚生痰,痰浊阻络,蒙蔽心窍 。治拟涤痰逐涎,宣窍息风 。
处方:钩藤6克,干萝卜3克,天竺黄6克,胆南星4.5克,关白附4.5克,陈皮3克,龙齿12克,川贝母3克,僵蚕6克,竹沥半夏9克 。5剂 。
10月27日二诊:药后痛停,痰鸣减少,少咳夜烦,胃纳欠馨,舌苔渐化 。前法奏效,续以原法 。上方减川贝母、僵蚕,加远志6克 。7剂 。
11月6日三诊:病未发,痰尚有声,胃纳有增,夜寐安定,小便短数,舌苔薄净 。虽未作,痰浊未净,兹以调扶 。
处方:太子参9克,远志6克,朱茯苓9克,天竺黄6克,川贝母3克,胆南星2.4克,关白附4.5克,陈皮3克,竹沥半夏9克,龙齿15克 。7剂 。
11月13日四诊:痰声渐少,病未发,纳和舌净 。改用扶元健脾,养心安神之剂而全功 。后随诊日见好转,复査脑电图正常 。
按语:是例据其临床表现,形体丰腴,喉痰鸣,咳嗽吐涎,舌苔白腻,辨为痰湿之体,其因为痰 。《幼科释速》谓:“然诸疗证,莫不有痰 。”故初诊从涤痰逐涎、宣窍息风论治,首选涤痰汤攻逐痰涎 。药后痰浊下泄,证即停,可谓药证合拍,再守原法而巩固 。《明医指掌·痰证》谓“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后遂用扶脾培本之剂,以杜痰之源 。俾痰浊涤除,狗不复作矣 。(《董廷瑶医案》) 。
医案四
陈某,女,6岁 。
1983年4月出现第1次发作,继而大声尖叫,扑向父母怀中,20~30秒后平复,惊叫后随即出现尿失禁 。每次如此,1日数发或数日一发,持续1个多月 。1984年4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连续发作2个月左右 。1985年3月起发作频繁,每日增多至5~6次,甚至30余次 。经某医院神经科诊治,脑电图检查到异样放电,两半球见到较多尖波,用健脑片、苯巴比妥、扑癎酮、苯妥英钠等药无效,11月转入我院神经科治疗 。改服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山莨菪碱等药物后,红、白细胞下降,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而改服中药,并将西药减到最小有效剂量 。1986年2月17日初诊时,患儿神志清醒,活动如常 。在门诊诊治中,当场发作,症状如前,惊叫后出现尿失禁,整个过程仅仅半分钟,发作后并无疲惫,精神正常,面色皖白,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濡数 。
处方: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制天南星10克,白金丸10克,金樱子15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蚕茧10枚,钩藤10克,蜈蚣10克,地龙10克 。10剂 。
服药10天中,曾有3次发作 。连续服药半年后,症状逐渐控制,近来发作次数已经减少至2~3周1次,发作时也仅有呼叫而无尿失禁出现,面色红润,体重明显增加 。
按语:此案患儿从病程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属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耗伤阳气,而成脾肾两虚 。癫痫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或失治误治者,寒痰凝滞,阻塞经络,蒙闭孔窍,故治以补益脾肾为法,佐以息风止痉 。方中黄芪、党参补益脾气;金樱子、覆盆子、菟丝子补肾助阳;半夏、天南星、陈皮调脾化痰;蚕茧、钩藤、蜈蚣、地龙息风止痉 。全方共奏健脾、补肾、化痰、息风之功 。(《当代儿科名老中医经验集·徐迪三治癫痫案》) 。
医案五
刘某,男,9岁 。
发作性全身抽搐1年余 。患儿1995年3月突发一过性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口唇青紫,约持续1分钟缓解,醒后头痛,面色苍白,周身疲倦,嗜睡,以后每隔15~30天发作1次,大致表现相同,只是时间长短不一 。曾到西医院癫痛科治疗,检查脑电图显示癎性放电,脑CT及MRI显示右颅额部有0.8mm×0.8mm大小密度减低影 。诊断为小儿癫痛大发作 。给予苯妥英钠0.1克,每日3次;Y-氨基丁酸2片,每日3次;维生素B;2片,每日3次 。药后发作控制3个月,前症再次出现,约间隔1个月发作1次,表现同前 。否认脑外伤及脑部感染史,无家族史,足月顺产 。因服用西药后仍有发作,1995年5月3日要求中药治疗 。
1995年5月3日初诊:患儿面黄少华,时有头痛不适,肢倦纳呆,病史1年,大便溏泄,每日2~3行,舌淡苔白腻,脉弱 。现发作频率为每天1次,如情绪紧张则在1天中发作2~3次 。综观病史及现症,考虑为脾虚湿滞,痰浊阻窍所致 。遂拟用健脾祛湿,豁痰开窍之法 。
处方: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羌活5克,石葛蒲20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橘红10克,薏苡仁20克,磁石30克,茵陈15克,浮小麦3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胆南星10克,甘草10克 。
1996年5月10日二诊:服用前方,无头痛,未见抽搐,面色较前好转,纳渐增,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继服前方 。苯妥英钠每日减服1片,改为0.1克,每日2次 。
1996年5月20日三诊:患儿病情稳定,未见抽搐,夜寐欠安,近纳食量少,大便略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处方:太子参10克,黄芪20克,沉香5克(后下),陈皮10克,半夏10克,石菖蒲10克,茵陈15克,胆南星5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莱菔子15克,甘草10克 。
1996年7月9日四诊:患儿加服中药以来病情稳定,未见抽搐,面色渐红润,精神转佳,纳食增加 。其父母恐西药有不良反应,已于1周前完全停服西药,嘱其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及紧张 。继用前方治疗 。
1996年7月18日五诊:患儿因外出游玩,疲倦头痛,中午发作1次,表现为全身抽搐,口唇青紫,双目紧闭,意识丧失,持续1~3分钟缓解 。今日又连续发作3次,症状同前 。患儿发作后头痛较剧,嗜睡,疲倦乏力,周身软弱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取益气豁痰,镇惊息风法 。
处方: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葛根10克,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沉香5克(后下),磁石30克,生铁落30克,浮小麦30克,生石决明20克,甘草10克 。
1996年7月25日六诊:服用中药后至今未见抽搐,夜寐佳,纳可,二便调,性情稍急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处方: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茵陈15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豆蔻5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甘草10克 。
1996年9月25日七诊:患儿一直服用上方治疗,未见抽搐 。今抽血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结果提示,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及e抗原阳性 。
处方: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茵陈15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远志10克,益智10克,石菖蒲20克,胆南星5克,清半夏10克,云茯苓10克,沉香5克(后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甘草10克 。隔日1剂 。
1998年7月20日八诊:患儿前症未作,改每周服用前方2剂 。学习较前好转,能较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夜寐好,大小便正常,发作已控制1年有余 。脑电图复查,痫性放电较前明显减少,脑CT结果同前 。
【老中医治疗小儿癫病医案大全】按语:“休作有时”是小儿癫癎发作特点 。本病正虚邪实的自身规律是初病为实,但“作”后“休”时亦虚,然“休”后“作”仍实 。我们认为邪实正虚是小儿癫疴总的病机规律,并贯穿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癫疗的正虚主要表现为心气不足,脾肾两虚,而实则在痰、风、火 。癫癎的治疗,应在治本补虚的前提下消除邪气上逆的病理环节,通过扶正以提高癫痛发作的阈值,改善易感体质,减少对脑组织以及机体的损伤;祛邪则消除内生或外感的致病因素 。二者并用则是治疗癫疗的最佳方案 。(《儿科名医证治精华·小儿癫疗从正虚邪实论治的研究》) 。
推荐阅读
- 糖尿病是否与治疗HIV的药物有关
- 治疗阳痿早泄吃什么药好呢
- 男性怎样治疗前列腺炎最好
- 治疗阳痿早泄吃什么药管用
- 胃结石的注意事项 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第二次脑出血能彻底治疗好吗?
- 痰中带有黄色颗粒如何治疗呢?
- 三焦不通怎么治疗
- 海星的功效与作用 海星能治疗哪些疾病
- 婴儿鼻孔血管瘤的类型及怎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