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人生低谷与东关之战

司马昭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低谷 , 第一次是在他父亲被曹爽排挤回家养病的时候 , 那时他也被轻视 , 仅仅担任了闲职议郎 , 这是整个司马氏家族的低谷 , 他只是受牵连而已 。而第二次低谷就是东关战役 , 这是他个人最不得意的时候 , 这也是他自身的失落时期 , 司马昭在这次失败的战役中表现如何 , 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根据《晋书》记载 , 司马昭在嘉平元年被提升为安西将军 , 在征、镇、安、平四级中列第三等 , 但是被授予持节的权力 , 节度关中各军抗击蜀军的进攻 , 第一次成为方面大员 , 关中的征西将军、镇西将军、刺史都由他节制 , 这次他也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 尤其是准备出骆谷威胁汉中 , 迫使蜀军撤兵的谋划对战局起了重要影响 。可是战后他只是被改派到许昌担任安东将军 , 直到他父亲司马懿去世也没有大的提升 。可见当时的司马氏也还没有把持朝政专权 , 他和哥哥司马师甚至都曾经被降职 。
司马师担任大将军后 , 镇东将军诸葛诞向司马师提议东西并举伐吴 , 东线主攻东关(东兴) , 战争的起因从军事角度看 , 吴国在东关侵入修建了两城和坚固的长堤防线 , 不利于魏国攻打 , 但是司马师接受了诸葛诞的建议 , 同意东西两路出兵 , 其中东线由诸葛诞任前敌指挥 , “遣诞督诸军讨之 , 与战 , 不利 。(诸葛诞传)”他的权限超过了征东将军胡遵 , 估计诸葛诞也是持节都督各军 , 与司马昭在关中时职务相仿 。毌丘俭传也记载是诸葛诞指挥了东关战役 , 可见司马师是任命了提议攻打东关的诸葛诞指挥作战的 。
那么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有什么作用呢?由于魏国这次是东西并举 , 所以司马昭是被任命为持节都督东西各路部队 , 担任总帅 。他本来还想在这次战役中象在关中那样再次取胜 , 可是却未能如愿 , 反而遭到重大挫折 。
诸葛诞、胡遵等指挥七万人攻打东关 , 虽然占领了长堤 , 可是未能取得胜利 , 尤其是在吴国的四万援军到来后 , 轻敌受袭失败 , 损失了数万人和大量物资 , 战争从十月吴国修城开始 , 十二月结束 。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的作用 , 东线失利后西线也迅速退兵了 。
这次战役结束后 , 魏国的大将军司马师首先把责任全部承担了 , 表示诸将没有过失 , 他的这个举动被包括习凿齿等史学家们赞扬 。而倡议发动东关战役 , 并担任前敌指挥的诸葛诞 , 也没有遭到处罚 , 只是被调离原来的职务 , 他和毌丘俭调换去担任镇南将军了 。而这次战役最大的受害者成了司马昭 , 他不仅被撤职免去都督 , 还被剥夺了爵位 , 可谓名望尽失 。可是从战役发展情况看 , 他没有在东线直接指挥 , 对失败起直接影响 , 从朝议要追究失败者 , 以及司马师替诸葛诞等承担责任看 , 可见司马昭几乎没有能有效指挥部队 , 战后只有石苞的军队完整 , 为此司马昭感慨地表示 , 应该让石苞持节都督各军 , 表明连司马昭自己也觉得本身未能有效指挥 。
东西两路并举的进攻部署也注定担任总帅的司马昭只能在东西一地 , 东线有诸葛诞都督 , 司马昭应该是在西线 , 或者后方 , 不可能有效地指挥、掌握各处的前线情况 。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只能起到象晋朝伐吴统一战争中 , 统帅贾充起的作用那样 , 只是监军的作用 。
在这次战役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 就是司马昭处死他的僚属王仪的事件 , 这被看作是司马昭残暴的证据 , 虽然这可以看作司马昭有狭隘的自尊心 , 是错误的 , 却不是凶残的行为 。
应该从封建社会具体的情况看待 , 在当时幕府的僚属是不同于朝廷大臣的 , 他们没有政治地位 , 有时被看作奴仆那样对待 , 被任意侮辱打骂 , 甚至处死的也是常事 。比如曹操对待幕僚 , 何夔传就记载了曹操严厉 , 时常对僚属杖责侮辱 , 何夔带着毒药 , 宁死不辱 , 被曹操处死的幕僚也很多 。司马昭在失利后愤怒的情况下 , 追究失败者 , 询问大家是谁的错误 , 那么多将领 , 身为僚属的王仪当众说是司马昭的错 , 无疑是火上浇油 , 王仪是直率人 , 没有考虑到司马昭的情绪和自尊 , 再加上两人可能平时关系也不亲密 , 王仪的父亲是王修 , 哥哥王忠 , 在魏国都是有地位的重臣 , 所以可能也有些傲气 , 还有他们是属于北海郡的豪强 , 是支持郑玄官方哲学的 , 与王基关系密切(王修传) 。当时魏国的政局是郑玄系与王肃系两派哲学系统经常争论 , 而司马昭是属于王肃派系的 , 王基经常批评王肃 , 反对王肃的观点(王基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