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鹿道森投海自杀:你只看到那5千字遗书,却不知道他最后一条转账记录( 二 )




02
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治愈一个人很难
痛苦的家庭氛围 , 只是压垮鹿道森的其中一根稻草 。 因为在这之后漫长的学生时期 , 陪伴着他的 , 是避无可避的校园霸凌 。 家庭原因 , 造就他胆小敏感的性格 。 长期寄人篱下 , 让他习惯了懂事和礼貌 。 所以在学校 , 乖巧安静、长相秀气的他 , 被取笑成“娘炮 , 假妹 , 假姑娘 , 鸡婆 。 ”上课放学的途中 , 总有凶悍的学生拦着路不让他走 , 逼着他下跪 , 一群人排着队欺负他 。 他承受着灾难性的校园暴力 , 被臭骂 , 被排挤 , 被威胁 。 很长一段时间 , 陪伴着他的只有侮辱性的字眼 , 和皮肤上除不尽的淤青 。 他曾试图告知父母 , 然而得到的回应是:


“这世界就是弱肉强食 , 你做好自己就行了 。 ”
家或许是每个人得到温暖的地方 , 可没有人能为鹿道森撑腰 。 亲人总是嫌弃他“不爱说话 , 不爱打招呼 , 不自信” , 却从未想过一个孩子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

上学成了他最害怕面对的事情 , 回到家后 , 又继续收获更多的伤害 。 鹿道森不能有自己的喜好 , 不能自己决定走路还是骑车上学 , 不能有隐私 , 在家不能关门 , 不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 高中离家读书 , 父母总是晚上12点给他打电话 , 问他睡了没有 。 回答“没睡” , 会被骂这么晚还不睡;睡着了没接到电话 , 又会被夹带着污言秽语的短信轰炸醒 。 到最后 , 他甚至要24小时守候在电话面前 , 把自己的想法不漏一点的禀报 , 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 。 否则 , 就是呵斥与打骂 。 他在遗书里写:

“授之肌肤 , 受之肌肤 , 肌肤之下 , 埋藏多少伤痕和苦痛 , 那些年经历的种种如潮水般总在翻涌 , 淹没我 。 以爱之名禁锢、讽刺、封闭、伤害……我们存在于这世间 , 不被爱不被关心 。 ”“我渴望光 , 渴望温暖 , 渴望爱 , 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 。 ”
然而繁星之城 , 没有一盏灯为他照亮 。


03
何以为家?
父母亲自撕裂的伤口 , 总是愈合得异常缓慢 。 新伤旧伤堆砌在一起 , 最让他无法承受的 , 是“家里永不停歇的争吵” 。 爸妈打着为他好的旗号 , 互相煎熬着不离婚 。 两个大人在他面前撕破脸皮地争吵、扭打的时候 , 还要向他强调一句:“都是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 ”每一天都鸡飞狗跳 , 且永远都在向他哭穷 。 除了让他不要乱花钱 , 还会重复又重复地念叨着 , 家里没钱 。 初中的时候 , 他最羡慕的是别人手里5毛钱的雪糕 。 17岁那年的生日 , 因为没钱 , 连晚饭都没有吃 。 他不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 , 只是这些话 , 像一座座山压在他身上 , 每多用一分钱都觉得满是愧疚 。 他变得越来越自卑 , 不喜欢麻烦别人 , 最大的梦想就是努力长大 , 加油挣钱 , 替家里还清债务 , 幻想着这样家里就不会有争吵了 。

大学毕业后 , 他一刻也不敢放松 , 把自己爱好的摄影变成了事业 , 在贵阳开了一家工作室 。 一直熬夜 , 希望靠作品多赚点钱 , 改变生活 。 他没有退路 , 只能奔跑 。
他的作品是业内公认的优秀 , 拍摄的题材大多是神话类型 , “因为渴望爱 , 想要得到救赎 , 所以才想创造神 。 ”
还曾被知名杂志《VOGUE》收录 。
可是变现太慢 , 他焦虑到每天一睁眼 , 脑子里就被恐慌占领:

下个月怎么活?没有客片没有流量没有风格怎么办?没完没了的疫情耽误了拍摄日程怎么办?
身无分文 , 也不敢和家里说 , 因为“他们只会不断地告诉你贫穷贫穷贫穷 , 仿佛就是告诉你永远也跳脱不出这个坑 。 ”后来鹿道森把工作室转到了杭州 , 在他已经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时候 , 心里还是会恐慌不安 , 因为逃得再远 , 父母的追命电话也会瞬间把他重新拽回噩梦 。

“电话里永远在说家里没钱 , 你这个月挣没挣到钱 , 他们永远只在乎金钱 , 名利 , 地位 , 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幸福 , 快乐 。 ”



04
压垮他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