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种植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白芨是一味中药材 , 具有收敛止血 , 消肿生肌的功效 , 在医药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被广泛应用 。但是种植白芨需要用心经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白芨种植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希望对种植白芨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白芨的病害
主要为细菌性软腐、炭疽病、黑斑病、块茎腐烂病、根腐烂病、叶褐斑病、叶斑灰霉病 。
1、细菌性软腐:病株变软腐烂 , 有恶臭味 , 高温高湿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加大通风 , 注意控水;清理病叶或病株;喷施800~1000倍液安泰生等 。
2、炭疽病: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中部呈淡褐色或灰白色边缘呈紫褐色或暗褐色近圆形病斑 。严重时大半叶子枯黑 。此病在多雨、湿度大的闷热气候易发生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效果好 。
3、黑斑病:又名“疮伽病” , 症状表现为叶背面出现淡黄棕色麻点 , 逐渐在叶面上形成深褐色斑点 , 一般有黑色边缘 。防治方法:控制基质湿度;用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及时清理病叶或病株 。
4、叶斑灰霉病:清除病株残体 , 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及时采取药剂防治 。可以轮换使用以下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400~500倍液喷施 。
5、黑斑病:黑斑病是花卉和蔬菜类作物上的主要病害 , 发生普遍 , 为害严重 , 在白芨上种植上较易发生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侵染发病 , 7~9月为发病盛期 。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 。防治方法:一般可以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 , 也可在栽苗时浸苗基部10分钟 。
6、根腐病:对于此病 , 以预防为主 , 发病后无根治效果的方法 。预防方法:雨水过多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 , 降雨早而多的年份 , 发病早而重 。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等条件有利于发病 。一般可以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倍液喷施 , 苗床加强通风排水 。
二、白芨虫害
主要为地下害虫 , 地下害虫是白芨的大敌 , 食害假鳞茎、幼芽、根茎 , 造成缺苗死苗 , 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啦啦蛄)、蛴螬(金龟子)、金针虫(叩头虫)和地老虎(截虫) 。
1、蛴螬:金龟子的幼虫 , 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 , 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 , 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 , 使幼苗枯萎死亡 。
2、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 , 危害是咬食块茎 , 特点是将幼根茎食成小孔 , 致使死苗、缺苗或引起块茎腐烂 。
3、蝼蛄:在地下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 , 并取食嫩茎、根 , 危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 , 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 , 形成隧道 , 使幼苗根与土壤分离 , 造成幼苗调枯死亡 。
4、地老虎:幼虫食性很杂 , 白天潜伏土中 , 夜晚出土危害 , 危害特点是将茎基部咬断 , 常造成作物缺苗断条 。
防治技术:在蛴螬、金针虫发生严重地区 , 应以拌肥、闷种为主 , 蝼蛄发生严重地区 , 以毒饵为主;地老虎发生严重地区 , 以深翻灭卵 , 除草杀虫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1000~1500倍液灌根 。
辛硫磷对害虫有强触杀以及胃毒作用 , 对鳞翅目幼虫有特效 。特别适用于防治地下害虫 。每亩用50%乳油250毫升加水250千克浇灌;或者每亩用50%乳油250毫升拌土撒施;或者每亩用3%
粒剂10公斤撒后浇水 。辛硫磷在光照下易分解 , 应在阴凉避光处贮存 , 在田间喷雾时最好在傍晚进行 。
5、其它白芨害虫:蚜虫、蜗牛和蛞蝓、鼠害也是威胁白芨生长的害虫 。
蚜虫:可用吡虫啉、毒死蜱等触杀型农药喷施效果较好 , 菊酯类农药如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也能较好的防治 。
蜗牛和蛞蝓:6%四聚乙酫粒剂诱杀 , 每亩5-8公斤 。注意施用后不喷水 , 一般喷完水后 , 苗床微干后撒播 。
老鼠:根据危害情况投放毒饵或利用鼠夹、鼠笼捕杀 。
【白芨种植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