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慕容吐谷浑:活到72岁留下60个儿子

在整个东晋南北朝,北方没有几天安宁日子 。刀枪厮杀、铁骑声声不绝于耳,国家刚被灭了一个,又冒出一个新的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然而在西北,却有一处世外桃源,老百姓安静地种田牧马、休憩喝茶,享受午后的阳光 。他们并不是“地头蛇”,而是从千里之外的东北迁徙过来的,“大搬家”是缘于一次离奇的争吵 。
马发情引发兄弟翻脸
慕容廆能坐上“慕容鲜卑”大单于的宝座,因为他是父亲慕容涉归的正妻生的,属于嫡出 。慕容涉归的长子叫慕容吐谷(音yù)浑,是小妾生的,属于庶出 。所以虽然是哥哥,无奈寄人篱下,把无限的郁闷压在心底 。而对于慕容廆来说,这个兄长始终是个隐患 。
慕容涉归临死前,分了700户(一说是1700户)牧民给吐谷浑,相当于做了遗产分配 。兄弟两个虽然分了家,但放羊牧马还是在一个大草原上 。有一年春天,马到了发情期,可能是几匹公马为争抢一匹母马,相互决斗 。结果更多的马加入了大战,两家马脚踢撕咬,一批马混乱中受伤 。
慕容廆得知后大怒,派人对吐谷浑说:先父已经把我们分开了,你放马为什么不离得远远的,而让它们互相斗伤?
吐谷浑挨训,也是很窝火,说:它们是畜生,春天发情也是正常的,我们是人,跟它们有什么计较的呢?既然你觉得我碍眼,那我就走,离开你一万里 。
于是他带着牧民、赶着马群向西而去,每天走80里 。走了几天后,慕容廆非常后悔,深深地自责,派堂伯父和部下乙那楼率2000骑兵去劝吐谷浑回来 。
他们追上后,吐谷浑说:你们试着把马赶回东面,如果马回头,我就跟着你们回去 。
乙那楼让2000骑士围住马群,让它们不能辨别方向,然后慢慢地向东方赶 。马群走了不到300步,突然长啸,悲伤地哀鸣 。然后冲破围着的骑士,如潮水一般向西奔去 。
骑士们大为惊讶,追上去又围住马群,继续往东赶 。这样反反复复做了几十次,每次马群都冲破“围墙”,反而往西越走越远 。
乙那楼精疲力竭,无奈放弃,往东跪在地上,说:可汗,这不是人能改变的啊 。
“阿豺折箭”的典故
吐谷浑挥手和他们告别,一路西行,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最后定居在白兰山(今天的青海省都兰县附近) 。以此为据点,向南、北、西三面拓展,地盘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带 。
慕容吐谷浑本人活到了72岁,不可思议的是,留下了60个儿子 。长子吐延继位,在位13年留下12个儿子 。死后,长子叶延继位,做了一项重大改革,与原祖彻底说“再见”:他把姓氏改成了吐谷浑,后来成了族名、国名 。
从此“慕容”、“鲜卑”都成了如烟往事,消散在茫茫阴山之中了 。
吐谷浑后来几代领导人,都没有酿成什么大乱子 。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是“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当时的国王叫阿豺,吞并了相邻氐、羌两族数千里的地盘,成为陇西一带的强国 。他临死的时候,把20个儿子喊到身边,命令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取出一支箭折断它 。
慕利延取出一支折断 。阿豺又说:你再拿19支箭,一起折断它们 。
慕利延拿在手上怎么都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了吧?一支箭容易折断,多了就折不断了 。你们只要同心协力,别人就打不垮你们,社稷江山大有可为 。
吐谷浑
这个典故又叫“阿豺折箭”,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
吐谷浑的特产是良马
吐谷浑最大的特产就是良马,一种叫青海骢,又称为龙种马 。
那时吐谷浑有方圆千里的湖泊,湖内有小山 。每到冬天结冰,吐谷浑把一批优良的本地牡马(雄马)放进小山上,然后放入从波斯引进的牝马(母马) 。到了第二年春天,母马们就都“有喜”了 。由于两类都是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激情受孕,生下来的马长大后高大神骏,耐劳耐寒,能日行千里,这就是青海骢 。
还有一种是“蜀马”,体型小,善于走山地 。吐谷浑兼有两种良马,既可在草原上驰骋,又可在山地上奔跑 。因此拥有一支无比强大的骑兵,周围列强纷争不休,云起云灭,他却能从容周旋于各国之间,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
吐谷浑的政权延续了350年左右,一直到了唐朝,与唐军交战又和亲,后来被吐蕃消灭 。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过《从军行》诗七首,其中一首非常有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写的就是与吐谷浑作战的情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