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鲁智深的经历显示了出家人的市侩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两个宗教 , 影响非常大 , 两教的信徒——和尚和道士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古代背景的小说中 , 往往少不了这两类人物 。《水浒》也是这样 , 不乏和尚道士们的身影 。
《水浒》开始不久的几回书都发生在寺庙中 , 鲁智深这个全书最有名的和尚落草前在东京大相国寺挂名 。当时在东京甚至全国 , 大相国寺可算是最大的寺庙 。此寺初建于北齐 , 兴修于唐睿宗朝 , 宋太宗和宋真宗时又历时七年进行大规模扩建 , 气势宏大 , 人赞其“金碧辉映 , 云霞失容” 。大相国寺不光规模“大” , 而且身份“贵” , 北宋皇帝在相国寺或是游览巡幸 , 或是举行祭祀祈祷等国家典礼 , 或是皇室筵宴行乐 , 或是政府赈济善举 , 或是接见外国使节 , 相国寺已不仅仅是一处佛教场地 , 还是一个颇具皇家气派的政治地点 。
庙是不一般的庙 , 庙里的规矩自然也不一般 , 大小和尚们各有名份 , 有管接待的知客 , 有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些清职 , 有都寺、监寺、提点、院主这些管财物的上等职事 , 还有管藏的藏主 , 管殿的殿主 , 管阁的阁主 , 管化缘的化主 , 管浴堂的浴主这些中等职事 , 管塔的塔头 , 管饭的饭头 , 管茶的茶头 , 管菜园的菜头 , 管东厕的净头这些末等职事(第6回) 。名目繁多 , 等级森严 , 这哪像是个十方丛林 , 分明是个三宝官场 。占据这个官场金字塔顶点的 , 便是大相国寺住持智清禅师 。
作为全国最大寺庙的当家和尚 , 按理说应是一位德行卓著的得道高僧 , 然而怎么看这位智清长老也没“高僧”的感觉 。鲁智深远来投奔 , 智清长老初无明示 , 只把歇息吃斋应付 , 后有机心 , 拿看管菜园搪塞 , 对鲁智深其实是名收实拒 。智清在方丈和众僧商议的一番话 , 完全是俗人在人情面子和自身利益不可两全时的心理写照 , 对鲁智深的安置结果也是既保师兄面子 , 又不妨碍寺中利益 , 这又是俗人的处事思路和方法 。在这一段 , 智清禅师哪里有半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高僧风度 , 直与市井俗人无二 。
让鲁智深去看管菜园虽是都寺的主意 , 但得到智清长老认同:“都寺说的是 。”(第6回)说明长老和都寺想法一样 , 或者未尝不可看作长老本有此意 , 只让都寺口中说出来而已 。鲁智深去管菜园 , 有两个好处 , 一是不会扰了寺里清静 , 二是可以管住偷菜的泼皮 。怕智深扰了寺里清静 , 可见和尚小器 , 无容人之量 。佛度一切众生 , 既然有人愿皈依我佛 , 便应教诲引导 , 去其戾气 , 开其慧根 , 同臻彼岸 , 哪能拒之门外 。对泼皮偷菜 , 则如金圣叹说的:“以菜园为庄产 , 以众生为怨家 , 如此人亦复匡徒领众 , 俨然称师 , 殊可怪也 。”这位住持皇家寺院的智清禅师 , 实是一“闹热光棍” 。而借智深之勇猛制泼皮之无赖 , 又有几分权术手腕 , 沾带着些许“官”气 , 佛门如官场 , 僧首即僧官 。
鲁智深来大相国寺以前的单位是五台山
文殊院 , 这又是一座大规模的寺院 。有句俗话叫“天下名山僧占多” , 好山好水的地方 , 大多住着和尚 , 人说佛门中多长寿高僧 , 这住的环境好 , 又不用累死累活养家糊口 , 长寿的概率自然高多了 。闲话少说 。这五台山不是孤零零一座荒山 , 山下左近有五七百人家一个市镇 , 镇上多半开店做买卖的房屋本钱都是寺里的 , 文殊院有予夺之权 , 分明就是五台山的大地主 。说什么和尚靠化缘度日 , 青灯黄卷清苦修行 , 五台山的和尚收租收税 , 日子好过得很 , 文殊院当家人智真长老便似食邑五七百户的爵主一般 。
鲁达来五台山出家 , 文殊院众僧本不愿收留 , 但是碍于赵员外面子 , 据赵员外说 , 智真长老与他是弟兄 , 出家人了却尘缘 , 如何与俗人有弟兄的关系 , 可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 大概年轻时同闯天下共打江山 。老关系介绍来的 , 自然不能推托 。智真长老对持反对意见的众僧先是实说了利害关系:“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 , 如何别得他的面皮”(第4回) , 然后焚香入定片刻后说些没来由没分晓的话 , 将众僧忽悠过去 。当然和尚们有明白的 , 都寺便说“长老只是护短”(第4回) 。智真长老授鲁达法名智深 , 智真智清是师兄弟 , 法名以“智”字打头 。古时取名习惯同辈有一字或一字部首相同 , 以此区别辈份 。智深也以“智”字打头 , 竟和智真长老是同辈 , 这个面子给得够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