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到皇帝 吴三桂为何实力最弱时称帝

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战争形势开始发生战略性的转折 。清军在经过短暂的退却和防御后,很快恢复了常态,在东南和西北两翼战场转入了进攻 。康熙十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辅臣,西北叛军顷刻瓦解,四川叛军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毙;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台湾郑军被逐出大陆,盘踞江西、浙江的叛军亦告分崩离析 。东南地区尽为清有 。
在解决了西北和东南的叛乱后,清朝统治集团从全局重新部署 。对吴三桂展开战略大包围:从东西两线逼湖南,向两粤进军,切断三桂的后路 。同时,在内线即湖南战场,调兵遣将,准备发起总攻 。同三桂实行战略决战的时刻正在迅速来到!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必须先解决两粤的问题 。在广东方面,清军进展颇顺利 。这实赖尚之信的配合与协作 。他表面上投靠了吴三桂,实则以图自保 。三桂对他并不放心,派了他信任的冯甦任广东巡抚、董重民为两广总督,授意他们控制和监视尚之信 。但之信不为三桂出一兵一卒,也不跟清军交战,而是静观形势的变化,等待时机,迎接清军入粤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耿精忠刚降后,尚之信看到清军形势好转,时机成熟,就派人携带他的一封密信,前去和硕简亲王喇布军前“乞降” 。圣祖下敕谕一道,赞赏了他的行动,谅解他暂依三桂,实出不得已,“因事出仓促,致成变异”,他对之信“深为恻悯”《清圣祖实录》,卷64,15~16页 。,完全不计以往之事 。又过了三个月,即康熙十六年三月,形势进一步好转,之信再次上“密疏纳款” 。圣祖得报,立催康亲王杰书“速进广东” 。经王大臣会议,责成“镇南将军”莽依图率部入粤 。《清圣祖实录》,卷66,4~5页 。
莽依图于四月二十四日自江西赣南统兵赴粤 。二十九日,抵达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南安(江西大余),叛将严自明献城降 。清军进入广东,取南雄(今仍名),直抵韶州(广东韶关),假降孙延龄的傅弘烈“迎降” 。《清圣祖实录》,卷67,4页 。尚之信即于五月四日率省城文武官员及兵民“归正”,特派他的弟弟尚之瑛代表他到韶州“迎接王师” 。圣祖便把尚可喜亲王爵给他承袭《清圣祖实录》,卷67,9页 。,赐金册,其文曰:
……后粤东煽乱,平南王尚可喜自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逐致殒逝 。子之信感戴国恩,克成父志,屡次密奏,约会大兵进粤,率在省文武官吏及士绅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疆,忠贞可嘉,劳绩茂懋著 。特命尔之信袭平南亲王,锡以册宝 。
尔其承兹宠命,益茂勋庸,钦哉 。《尚氏宗谱》,卷2,“大房” 。
顺便指出,这份册文《清圣祖实录》失载,迄今仍保存在《尚氏宗谱》里 。清官方修史有意删除,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 。尚之信后来被定为“三逆”之一,而册文的内容是对其定逆案的否定 。幸好《尚氏宗谱》保存了册文,这对我们揭示尚之信“逆案”的真相大有益处 。
由于尚之信采取主动行动,率先归正,广东文武大吏纷纷投诚 。原任两广总督、与之信一起“从叛”的金光祖,密约心腹,杀死叛将雷孚言;逮捕三桂任命的总督董重民,“决意归正” 。《清圣祖实录》,卷67,9页 。被三桂任命为广东巡抚的冯甦,早与之信“协谋归正”,受到朝廷嘉赏,重新任命为刑部侍郎 。接着,原任高、雷总兵官祖泽清也率所属官兵投诚……《清圣祖实录》,卷67,12~13页 。
尚之信和地方大吏主动投诚,广东省内已叛的将官不再抵抗,马上准备投降 。所以,清军在广东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消除了叛乱,圣祖对此深表满意,说:尚之信“素怀忠荩,思报效国家,朕已知之,举广东全省归诚,民免汤火之患,深为可嘉”《清圣祖实录》,卷67,14页 。。之信“归正”是真诚的,有一件事很说明问题 。原潮州总兵刘进忠于六月降后,故态复萌,暗中与吴三桂勾结,把康亲王杰书招抚的檄文送交三桂,“召兵自救” 。此事被尚之信发现,密报朝廷,引起圣祖警觉,指示兵部:“刘进忠心怀诡谲,非实意归诚,可檄康亲王密为之备 。”《清圣祖实录》,卷67,10页、18页 。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之信提供的情况是可靠的 。仅此一事,已表现出之信是忠于朝廷的 。圣祖对之信亦完全信任,指示他如广西也能“反正”,可率兵分三路进剿吴三桂 。随后,圣祖作了进一步部署,命简亲王喇布取衡州、莽依图取湖南、尚之信等取广西 。《清圣祖实录》,卷67,19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