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何在 姜维是诸葛亮继承人吗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 。
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 。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终止自己的军事生涯,共参与了针对曹魏的十一次北伐,可以说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献给了蜀汉 。那么,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何在?
列出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刘禅的浩荡皇恩,使他心甘情愿效力于蜀汉的北伐大业:
诸葛亮曾经夸赞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丞相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着力培养姜维,军事上得到其真传,政治上也得到了快速擢拔,仅仅一年时间就被提拔为当阳侯,方年二十七岁,这样的速度可以说是坐着火箭上升的;诸葛亮病逝以后,后主刘禅对姜维信任有加,提拔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候,镇西大将军,卫将军,最后登上三军最高统帅---大将军之职,享受的待遇丝毫不逊于丞相诸葛亮 。所以姜维只有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贯彻蜀汉的北伐大业,才能对得起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及刘禅的浩荡皇恩 。
二、其父的忠烈楷模,加深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期望北伐:
姜维的父亲姜囧曾经担任过天水郡守的佐官,在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叛乱时英勇阵亡 。姜囧的壮举,强烈地激励着姜维幼小的心灵,使他立志要学习父亲那样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为了学好本领,他苦读兵书,勤练武艺,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三国志》一言以蔽之:“累年攻战,功绩不立” 。显然姜维的11次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建功立业之心 。
三、政敌的排挤使得姜维唯有北伐,树立威信,以求自保:
蜀汉的多次北伐,已经使得国力急剧衰败,百姓民不聊生,朝廷之中很多重臣厌战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譬如荆州集团的老将张翼提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反对北伐,这也确实反应了大部分官员的心声 。此时姜维的北伐之举已经引起众怒,再加上宦官黄皓弄权,开弓没有回头箭,此时的姜维只有通过北伐获取战功以求自保和树立个人威信,否则将会深陷于可怕的蜀汉政治泥潭,丧失兵权,坐以待毙,仅仅以“曹魏降将”之名就足以让他身败名裂,所以姜维唯有以飞蛾扑火的悲壮精神大力推行北伐 。
姜维是不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 姜维的结局如何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姜维的授业恩师,是他指定的继承人,因为不但《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临死前将兵书传给姜维的描写,更加重要的是姜维战斗的一生确实继承了武候的遗志,九伐中原与六出祁山遥相呼应 。但实际上如果姜维真的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那么诸葛亮就不会在后主刘禅派李福问他百年之后谁可接替他时这样回答:“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 。”福曰:“公琰之后,谁当继者?”孔明曰:“费文祎可继之 。”福又问:“文祎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 。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的描写,虽然正史中未有记载,但《三国志·蒋琬费袆姜维传》中有如下记载:
【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何在 姜维是诸葛亮继承人吗】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当付于琬 。”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
虽然诸葛亮对姜维也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的赞语,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姜维降蜀仅六年,年不过三十三岁 。论资历、威望根本不可能代替诸葛武候主持蜀汉大局 。而从《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蒋琬、费祎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是旁人所无法企及的 。尤其是蒋琬,已经是诸葛亮推荐给后主刘禅的接班人了 。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会不明白治理国家靠的绝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将军,更应该是像他那样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全才 。而在文与武之间选择,他只能选择更加精通政治的蒋琬、费祎,而不可能是年轻气盛的姜维 。
姜维主持蜀国时已经是诸葛亮病逝十九年以后了,从三十三岁到五十二岁,经历了十九年的磨难和锻炼,姜维依旧是一个勇敢而纯粹的军人,而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 。虽然在和郭淮、邓艾等魏国主将的较量中,他几乎始终处于下风,那是和当时蜀国兵少将寡、后主昏庸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但他的勇敢和军事才能还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是,在我对姜维喜爱的同时,我必须无奈地承认,他的才能和诸葛亮是无法比较的,尤其是在政治上他几乎没有任何作为,他的所有心思基本都放在北伐中原上,在政治斗争中出现了令人难以至信的错误,竟然会为了躲避黄皓那样的小人物而避祸沓中 。由此可见,姜维的失败并不是输在了军事才能,而是他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像诸葛亮那样基本做到政通人和 。如果诸葛亮真的在临死前将一切交给姜维,以姜维气壮山河的性格,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北伐,更加没有心思考虑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尚且因为刘禅听信谗言,李严谎报军情等内乱而劳而无功,何况姜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