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活化石”白鲟:从常见渔获到灭绝,它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它被称为水中“活化石” , 本来是长江中下游常见的鱼类 , 它与中华鲟生活在同一水域 , 每年都为长江两岸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美味食材 , 而在2019年12月23日它却被宣布灭绝 , 它就是白鲟 。
什么是白鲟?白鲟又叫象鼻鱼、中华匙吻鲟 , 和密西西比河里的匙吻鲟属于同一科 , 是从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一直留存到现在的一种古老鱼类 。 白鲟最大可达7米多 , 重500多千克 , 一般成年个体可以在2-3米长 , 重约300千克 , 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 。
白鲟和密西西比河的近亲匙吻鲟外观类似 , 白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宽大的头部和突出的吻部 。 白鲟的吻部太长 , 看上去比例失调 , 然而对于白鲟吻部对它很重要 , 因为在吻部两侧分布着梅花状的凹陷 , 这对于白鲟意义非常 。
这种凹陷被称为“罗伦氏器” , 能够感知水中低微的电压 。 因为白鲟生存的环境在长江底层 , 这里光线很难穿透 , 水流又十分湍急 , 视力很难派上用场 , 需要用皮肤上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与变化 。
感受器不光可以感受周围的环境 , 敏锐的感受器使得白鲟成为了长江中的顶级猎手 。 白鲟的颌骨和颅骨连接的方式很特殊 , 像是深海中的鱼类能将嘴完全“伸出去” , 凸出身体去吞食猎物 。
白鲟因为巨大的体型 , 在古代就有独特的地位 , “鲔”这个字代表着白鲟 , 《诗经》中记载过“有鱔有鲔 , 以享以祀”的祭祀习惯 , 而《礼记》中的“王鲔”指的就是体型特别大的白鲟 。 巨大的白鲟为古人所崇拜 , 甚至认为白鲟能够听懂音律 , 呼风唤雨 。
对于白鲟的巨大体型以及长吻 , 人们很容易和大象联系一起 。 在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说 , 其中的“象”指的就是白鲟 ,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每年约能捕获75吨白鲟 。
然而随着过度捕捞和白鲟的低生育率 , 白鲟数量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迅速减少 , 到1996年白鲟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级物种 。
1981年开始运行的葛洲坝和其他水利设施使白鲟的种群隔绝开 , 白鲟的洄游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 再加上幼体白鲟很容易被渔网捕获 , 以及严重的水污染 , 白鲟数量逐渐减少 , 到了21世纪 , 人们只在长江南京江段和宜宾江段发现了两只白鲟 , 科学家估计白鲟已经在2005-2010年期间灭绝 。
白鲟和中华鲟都是珍稀的“活化石” , 作为古代物种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利工程)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 节约了能源 , 但是对洄游类鱼类却是毁灭性的打击 。
大量的渔业捕捞作业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都造成了持续性破坏 , 然而每年短短几个月的禁渔期不足以让鱼类的数量得到恢复 , 在禁渔期结束后更大强度的捕捞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
白鲟是否已经在长江水域彻底灭绝?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 但我希望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 依然有白鲟在水中游弋……
推荐阅读
- 罗布泊千年干尸分析:祖先是古北亚欧人,1.2万年前几乎灭绝
- 霸王龙是否有羽毛?其实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活了4亿多年,地球上唯一的蓝血生物,能救人却救不了自己
- 河南:弟弟冒雨跟婚车,流泪送姐姐出嫁,网友:一家人变两家人
- 未来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科学家:化石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远古时期的生物比如今生物体型都大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十元红包引发惨案,除夕夜七名男子因抢红包约架,五人被判刑
- 人和猩猩能有后代吗?前苏联5名女性挺身而出,结果却很现实!
- “史前文明”多次出现,“进化论”或被推翻?考古界又发现新证据
- 是什么杀死了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