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二 )


汉的战功评价制度也是沿袭秦制的 。首级、城池、土地和人口是记功的依据,阵亡(没提及过残疾——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在战场上残了也就救不回来了)是记过的依据 。匈奴没什么城池(龙城之类的估计算不上真正的城),匈奴多数的土地也是无法占领的,从游牧部落掠夺人口更是高难度的工作 。所以,一般情况下,首级数与阵亡数之间的差额成了唯一的评价 。
不过与匈奴作战与在中原作战大不一样 。匈奴人差不多可以视为人马合一,想要他们的脑袋,首先要保证他们不在马背上,否则,就算是匈奴人负伤而死,只要他骑马跑开一段距离,就别想算进汉军的战果里了 。在中原的步兵可不一样,腿负伤了跑不远,失血多了跑不远,就算没受什么伤,也很可能因为体力不佳,被人追上砍了脑袋 。所以,匈奴人会有一部分稍后死掉的人无法计算,而这个数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当巨大的(比如匈奴一次攻打乌孙,回师途中遭遇大雪,死了九成,可见伤病人员如果遭遇北方的恶劣气候,肯定也是九死一生) 。反过来,汉军如果在中原作战,补给方便,救治也方便,而与匈奴作战,除了战死的,因伤而死的也会有所增多(匈奴的这一部分基本无法计入,但汉军会100%计入),另外还有很多会病死、饿死、渴死、累死(比如李广利征大宛,真正战死的并不多),这些都是要算进阵亡里的 。所以,如果一支远征的汉军杀伤大当,我们可以判定,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应该要比对手好 。可惜,当时的汉政府显然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
匈奴骑兵同中原步兵相比,不但有战略机动性的优势,而且一直在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也就是说,他们的骑兵作战思想一度领先于汉 。诱敌深入,然后以优势兵力包围消灭是他们常用的战术 。这也就可以理解,李广的一百人从容面对几千匈奴骑兵的时候,那些匈奴人为什么会上当了,他们太了解这个战术的威力了 。
纵观汉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遭遇优势敌人(比如李广之败);2、被截断水源补给(比如赵破奴之败);3、疲惫(比如李广利之败) 。反过来,这也是匈奴人对付汉军的主要方法 。晁错曾说,汉军的刀更利,箭更远,甲更坚,他的原话虽然比较夸张,但汉军有这些优势还是没错的 。匈奴的优势就是马、更娴熟的射术和对草原地理的熟悉 。所以,当匈奴发现大量汉军时可以轻易逃走,发现小股汉军时则可以迅速集结兵力攻击,同时面对机动力差的汉军也有选择战场和战机的主动权 。
如果不能克制匈奴的核心优势——战略机动性,再勇猛的将军也拿匈奴没办法 。
(三)
根据前面罗列的李广的一些细节(1-5、8),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李广跟匈奴作战都是硬碰硬,而且他本人很可能会带头冲阵(3有人曾担心他会战死,另外看8 他对打老虎的兴趣) 。结合匈奴的作战特点,我们会发现这种打法对匈奴的伤害并不大(从总体实力来看) 。武帝之前,汉是守势,而匈奴除了有记载的几次大举入侵之外,寇边多为小规模的 。这时候,他们发现正面同李广冲突不利的时候会迅速逃之夭夭,汉军很难追击,所以也不会有很大的战果 。匈奴大的王会有数万的兵力,小的只有数千,因为没有大规模开战,匈奴也不可能调集很多兵力对付李广,所以,硬碰硬也捞不到好处 。这时候李广在匈奴方面有威名也很正常 。
但是李广的这种作战风格在攻势作战时期就很吃亏了 。
汉军出兵北伐,远离城池,补给不便,等于孤立无援,战不利也不可能退入坚城固守 。所以,要取胜,必须能有效利用手上有限的兵力和资源 。另外,如果搭配有大量步兵,一旦战败,骑兵还能逃回来,步兵就惨了,即使没被匈奴人杀掉,失去给养的散兵游勇徒步在大草原上走上百里回来的难度也很高 。所以武帝的攻势作战虽然在战略上很主动,但实际上风险远比防御战高 。
李广一次战败被俘,一次因为张骞失期,险些全军覆没 。而且,李广率军一万时打得好像反而不如只有四千人时出色,当然只是好像 。原因是资质平平的公孙敖虽然损失了七千人,但他毕竟带着残部回来了,李广竟负伤被俘 。请注意细节6,李广被俘时负伤了,逃回来时遇到了自己的“余军”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李广被俘的原因,多半是又冲到前面跟匈奴硬拼去了(差点发生了3中所担忧的事),二是他的军队虽然战败,但不是全军覆没 。可见,作为一个将军,李广比公孙敖勇猛,但作为一个指挥官,在最后时刻李广可能不如公孙敖尽职 。作为大兵团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控制部队,而不是发扬个人的武勇(5实际上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在第二次作战中,李广摆对了自己的位置,一直处在指挥者的角色中,陷阵是儿子去的,为了提升士气,发挥神射绝技,没去冲锋,处置得当 。这一次没有战功确实比较倒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