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如天大,宰相之杰” 张居正( 四 )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 。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 。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 。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 。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 。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 。”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 。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 。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 。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 。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 。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 。……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 。……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 。”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 。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 。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 。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 。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 。”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 。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 。白栋照旧策励供职 。”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 。法当宜民,政以人举 。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 。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 。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 。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 。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 。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 。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 。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 。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 。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 。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