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飞行员后代缅怀:我的父亲曹仁寿
1913年夏,父亲曹仁寿出生在颛桥镇向阳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尽管当时家境贫寒,但祖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全力供父亲上学读书 。承载着全家的希望,父亲专心苦读,从田头起步,直到在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
1945年赴印度接收P51型飞机
那个年代,乡间寒门能出一个读书人实属不易,已成为教师的父亲本可以留在家乡过上安稳的生活,但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时年24岁的父亲毫不犹豫投笔从戎,突破封锁奔赴汉口参加陆军,次年又考入南京空军学校,1941年毕业后任空军第四大队少尉飞行员 。抗战初期的对日空战,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对抗,“独立飞行20小时就可上天作战”、“从空军学校毕业后活过6个月就算长寿”,父亲虽然远离故乡,但一封封家书中处处可见他甘撒热血随时准备牺牲的信念 。1944年春,父亲在衡阳空战中击落日机一架,同年冬季在贵州上空又击落日机一架,因屡建战功,荣升为空军中尉 。1945年3月5日,父亲奉命驾机参与中原湘鄂会战,在湖北恩施机场起飞时,因飞机失事以身殉职年仅33岁,后被追认为空军上尉 。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 。
烈士证书
当父亲远离故乡在前方作战时,祖母离世的噩耗传来,父亲极为悲痛 。战乱中,祖母在老宅因土匪抢劫不成而被活活烧死 。身在军中的父亲几乎痛不欲生,回想多年前送军那天,祖母搂着父亲抱头痛哭的离别场景,谁想母子一别竟成天人永隔 。父亲忍痛写下《悼亡母》一词,并陆续写下数篇随笔追忆祖母生平 。男儿有泪不轻弹,当我现在看到父亲留下的文稿和日记,亦能深深体会到父亲当时尽忠不能尽孝的深切悲痛 。
《悼亡母》手迹
【抗日英烈飞行员后代缅怀:我的父亲曹仁寿】父亲才华横溢,不仅写的一手好文章,而且英语流利,同时在音乐上颇有造诣,会谱曲,还能拉小提琴 。父亲与母亲于1944年6月在重庆北碚结为伉俪,但新婚生活聚少离多,常常是母亲独自在重庆,父亲随部队转战四方 。父亲牺牲时,母亲已身怀六甲即将临产,战友们善意隐瞒了消息,并根据父亲一直有写家书的习惯,模仿父亲的笔迹继续给母亲写信报平安 。直到二个月后我在重庆出生,母亲才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 。母亲后来回忆,就在父亲牺牲的那几天,重庆暴雨滂沱雷电交加,她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唯恐父亲有意外,但是战时的条件根本无法及时联系到父亲,现在想来,母亲那时承受了多大的煎熬!
当年家乡民众为纪念我父亲这位从颛桥走出来的抗战英烈,教育家张翼于1948年春倡议捐款,母亲也将收到的抚恤家属的20包面粉全部变卖筹款,用于修建仁寿堂 。不久,仁寿堂在现沪闵路颛桥东侧老沪闵路北侧建成 。堂外观如飞机,极为壮观 。次年3月29日,父亲灵柩魂归故里安葬于此,国民党元老钮永建主持纪念大会并亲笔题写“空军上尉曹仁寿之墓” 。20世纪60年代,仁寿堂成了社办厂的铸铁车间 。90年代,因建轻轨五号线,堂被拆除,父亲灵柩移至闵行区革命烈士陵园 。
《明心报》纪念特刊(1949年3月30日)
作为父亲的遗腹子,我没有机会目睹父亲生前的光辉形象,亦没有感受到常人都享受过的父爱,但母亲一直教导我要传承父亲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无论家中条件如何艰苦,我始终为父亲舍小家保国家的精神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年前,母亲因病离世享年90岁,临终前嘱托我要继续寻找父亲生前在空军学校的战友同学 。可惜由于父亲所在部队1948年后已迁往台湾,因此一直寻找无果,部分战友同学名单如下:蒙鸣歧(湖北人)、席毓龙(四川人)、施召焕(常州人)、李锦麟(广东人)、杨培光(河南人)、周树林(湖北人)、殷承伟(河北人)、梁先右(广东人)、施秀文(四川人 女)、 王文芳(苏州人 女)、张慕贤(四川人 女) 。十分希望能够知晓这些故人的消息并联系上他们的后代,共同缅怀七十年前的峥嵘岁月,告慰母亲的遗愿,亦为了这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
推荐阅读
- 抗战英烈周卓然 誓死抗日牺牲在中条山的骑兵少将
- 一代名旦梅兰芳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日军的
- 抗战英烈王竣 以鲜血捍卫了祖国神圣领土的将军
- 抗日名将郝梦龄是怎么死的?
- 详细盘点那些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以冀中根据地为核心建立起来
- 解读抗日战争 侵华八年日本在中国死了多少人?
- 揭秘:他们出身土匪后来却成了东北抗日名将
- 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有几个儿子?王铭章将军后代
- 绿林出身的抗日英雄马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