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栎阳”字样陶器 秦人都邑栎阳被确认

在秦国的历史上 , 历经九都八迁 , 而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点 。昨日 , 华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考古专家近日在秦汉栎(yuè)阳城遗址内 , 首次发现了写有“栎阳”的陶壶 , 从而确认了秦都栎阳的所在位置 , 也首次确认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
“栎阳”俩字证实秦都位置
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 ,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 ,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始重启秦汉栎阳城的考古工作 。
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说 , 在该地发现了三座古城城址 。2015年 , 他们重点开展栎阳城三号古城、栎阳城二号古城路网、栎阳城北大型沟渠的勘探工作 。
其中 , 在对栎阳城三号古城的发掘中 , 出土一件残破的陶壶 , 陶壶口有“栎阳”两个字 , 这也是首次在该地发现带有“栎阳”两个字的器物 , 考古专家还在现场发现了不少大型建筑基址和夯土等遗迹 , 确认其时代是战国中期到西汉早期 , 其存在时间跟战国到汉初的栎阳城(秦都栎阳)的时间相当 , 此次加上“栎阳”的陶文 , 从而佐证了秦都栎阳在此 。
从出土文物、特别是秦封泥看 , 这地方有栎阳工室 , 可证其在当时是重要生产中心 , 而且秦简里记载这里有当时除咸阳外最大的粮仓 。此外 , 考古人员在栎阳城遗址的勘探中 , 在石川河西侧发现东西向两条大型沟渠 , 初步认定应与秦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白渠有关 , 为研究栎阳城的整体空间、历史格局等提供了新思路 。
看秦如何“九都八迁”
栎阳不像咸阳那么有名 , 可是历史上一件影响秦未来的大事却在该地发生 , 那就是“商鞅变法” 。文献记载 , 公元前383年 , 秦献公将秦国的首都从陕西凤翔的雍城迁至栎阳 , 至此 , 栎阳成为了新的“秦都” , 存在约35年 。
期间 , 发生了中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 ,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 ,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 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在秦国的历史上 , 历经了“九都八迁” , 秦人缘何如此频繁迁都 , 这九都都位于何地呢?华商报采访人员进行了采访 。
公元前897年 , 秦先祖被周王赐为附庸 , 得到了一块封地“西犬丘” , 位于今天甘肃礼县 , 也是秦的第一个都城所在地 。
【考古发现“栎阳”字样陶器 秦人都邑栎阳被确认】根据史书记载及考古资料 , 此后秦国先后迁都至秦邑(今甘肃天水清水县附近)、汧城(今陕西陇县)、汧渭之会(今宝鸡 , 汧河与渭河交汇的临近区域)、平阳(今宝鸡陈仓)、雍城(今宝鸡凤翔)、泾阳(今咸阳的泾阳)、栎阳(今西安的阎良) , 直至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今咸阳) , 迁移方向非常明确 , 一路向东 , 最终建立了大秦帝国 。
当时秦人为何频繁迁都、迁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据专家介绍 ,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 秦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 , 不断东迁 。也有专家认为 , 秦人最初可能因为受到外族的威胁而东迁 。
但不少专家认为 , 秦人东迁完全为了秦人自身的发展 , 其都城的地形越来越开阔 , 土地越来越肥沃 , 交通越来越发达 , 迁都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利用地利的过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