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家的“公主”一词究竟有什么来历

纪城之战,齐国惨败后,不到半载,公元前698年,郁郁寡欢的齐僖公,带着无限的惆怅与忧伤,离开了人世 。临死之前,他把长子姜诸儿叫到床头,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纪国的新仇旧恨,绝不能忘记,汝今继位,当以此为头等大事 。能灭纪国,才是孝子 。不能报此仇,不得进宗庙!第二,鲁国不可信赖,也不可结交 。鲁国那边的宋国,和我们一样都是外姓诸侯,可以为援,不可以讨伐 。第三,你堂弟公孙无知,你要善待他 。衣服礼秩待遇,都和我生前一样就好,你叔夷仲年也就只这一点骨血了 。你的两个弟弟纠儿、小白,生来胆小,受不起惊吓,你也需善视之,不可手足相残 。
说完,两眼一闭,就去世了 。姜诸儿顿首受教,号啕大哭 。用一个字总结第十三代齐公姜禄甫的一生定“谥号”,是个“僖”字 。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一贯小心恭慎的人;一个嘻嘻哈哈的人,一个对子女对亲人从不约束、溺爱过分的人,一个想办大事没办成的人,一个有过无错的人 。这些各不相同的意思,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字:“僖 。”这已经是对平庸无能略显荒唐却也于国无害之君的最高评价了 。够不上“庄”,称不了“文”,更谈不上“武”,终究还是寻常中带有一丝贬义 。
【古代帝王家的“公主”一词究竟有什么来历】所以,在他死后,“齐僖公” 这个谥号,就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接着,太子姜诸儿在诸大夫的拥护下,成丧即位,改明年为元年,是为齐国第十四代君主,史称齐襄公 。这齐襄公姜诸儿,有一个姐姐,有一个妹妹 。
姐姐,称作“宣姜”,嫁给了卫国的君主;妹妹,称作“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君主 。其实,这两位美貌公主的名字,究竟是叫什么,后人已无可考稽 。因为那个时候,女人的名字是很难载入史册的,之所以把她们称为宣姜、文姜,只不过是史书上的一个代号而已,并非她们的本名 。
比如:宣姜,是因为她的老公去世了以后,定谥号为“卫宣公”,所以是“卫宣公姜夫人”,才用“宣”来称她 。文姜,是因为她很有文化,善写情诗,所以才用“文”来称她 。宣、文,都是根据她们的特征,所给出的一个特指的代号 。姜字,则代表她们是姜姓齐国的女人 。所以这并不是她们的本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 。不过,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就且当作是她们的名字吧 。严格地讲,她们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 。之所以这样称呼,也是为了方便叙述 。毕竟,多数人都习惯把贵族国君的女儿笼统地称作公主,也不为错 。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公主是谁呢?那就是周天子的女儿(或妹妹,因为天子的妹妹,也一定是老天子的女儿) 。即便是天子的女儿,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究竟叫啥,因为史书上只有“王姬”两个字,这也只是个代号 。一般女儿出嫁,做父亲的不能亲自去送,否则就矮了身份 。因为女婿只是晚辈,岳父要挑选一个身份较高,但又比自己略低的亲属去送亲,这样才能和女婿的身份相称 。
由于天子的女儿,多数都是嫁给诸侯国君(公)的,天子不便出面送亲, 就在他同姓家族的亲属里面,请一位身份是“公”的人来主持婚礼 。因为公是天子的下级,就好比女婿是岳父的下一辈 。这样一来,凡是天子大王家女儿的婚事,就基本上都是由身份为“公”的人来主持了 。也只有天子的女儿出嫁,才会由“公”来主持,所以,就把这样的女子,形象地简称为“公主” 。这就是“公主”一词的来历 。后来沿袭到战国,也就演变成为一种正式的称呼 。而公的女儿出嫁时,公自己就不便出面了,只能由比公略低一点的“大夫”(卿)来主持 。
春秋之际,诸侯之礼,是有严格规定的 。若嫁敌国、小国,由下大夫送亲;若嫁大国,由上大夫送亲;若嫁天子,则诸大夫们一起去送亲,以示敬重 。从来没有父亲亲自送女儿之礼 。这样看来,当年齐僖公把他小女儿文姜嫁给鲁桓公时,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夷仲连(上大夫)和儿子姜诸儿(太子,位同上大夫)去送亲 。但是,齐僖公害怕他儿子在半路上又要缠他女儿干坏事,所以才不得已亲自去送,这样也就矮了身份 。
如此一来,史官们自然就要对此违礼现象大加议论了 。如今,这27岁的姜诸儿继位之后,觉得他老爸一辈子都是个平庸之人, 自己再不能甘于平庸!但齐国刚刚吃过大亏,实力受到重创,怎么才能图强崛起?
姜诸儿仔细盘算,和其他诸侯相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在四大诸侯里,他最年轻,他还没结婚 。于是,姜诸儿非常大胆冒昧地向天子大王写了一封信,表示对王室的仰慕与尊敬,希望能够娶一个王室的女人为妻 。天子没有理他,如石沉大海一般 。姜诸儿继续写信,送礼,非王室之女不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