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其实这个问题三观不正 。
但千百年来 , 人们总是不断地这样追问 。其隐含的意思是 , 杀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 , 不杀反而是很反常的 。说项羽政治幼稚的有之 , 说他刚愎自用 , 妇人之仁的也有 。总之 , 都认为项羽该杀刘邦 。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暗算宾客 , 背信弃义 , 不择手段是家常便饭 , 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 是历史之常态 。人们以为理所应当 。如春秋时公子光设宴刺杀他的堂兄吴王僚 , 当上国君 , 即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 。而且杀了之后 , 非常坦然快意 , 不会有丝毫的负疚感 。更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 , 反而会受到拥戴 。
西方的文化传统中 , 有“宾客权利”一说 ,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便有这个说法 。即便是敌人 , 如受邀前来 , 也要以礼相待 , 绝不能加害 。也不是说西方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例发生 , 但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 , 做了暗害宾客这种事的人 , 会产生严重的负罪感 。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 , 天下人 , 包括他的手下人都会纷纷背弃之 。如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 , 就描述了麦克白暗杀邓肯王后不得安宁的负罪感 。我料到有人会说 , 不能将文学作品等同于历史 , 不能这样比较 。但文学作品是人们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就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 , 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
项羽到底为什么不杀刘邦?既不是因为政治幼稚或妇人之仁;也不是顾忌杀了刘邦后 , 会被天下人唾弃;更不可能是尊重“宾客权利” 。而是他压根就不打算当皇帝 。
秦汉之际 , 正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转为郡县制的过渡期 。这是“溥天之下 , 莫非王统”在技术发展后的必然趋势 。秦因应时势 , 统一了中国 , 建立起郡县制 。但秦很短命 , 郡县制还没得到巩固就灭亡了 。秦灭亡后大家就面临一个选择 , 是采用郡县制还是秦统一前的分封制 。
刘邦是主张郡县制的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就说 ,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 。可见 , 刘邦的野心已被人觉察 。而项羽是主张分封制的 , 二人的政治图景不同 。至少有两点证据可以证明项羽主张分封制 , 一是灭秦后 , 他主持分封了天下 , “自立为西楚霸王 , 王九郡 , 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二是 , 楚汉之争是刘邦主动挑起的 , 项羽是被动应战 。刘邦虽弱但处于进攻态势 , 有长远筹划和准备;项羽虽强但处于守势 , 根本看不出他有主动出击取得天下的意图和准备 。
相比之下 , 主张分封制的人是少数 , 主张郡县制的人是主流 。历史上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 , 但从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 , 楚汉两大阵营的主要谋士基本上赞同郡县制 , 如汉之萧何 , 张良;楚之范曾 , 弃楚投汉的陈平等 。
范曾说项羽 , “竖子不可教也!”范曾要教项羽什么?就是给项羽灌输一统天下的郡县制思想 , 但项羽固执己见不听 。所以范曾才出此言 , 最终心灰意冷而离去 。他又不可能像陈平那样去投靠刘邦 。陈平为什么弃楚投汉 , 还不是看见项羽满足于当个天下总盟主的霸王 , 没有取天下的野心 , 才投靠有取天下野心的刘邦 。
根本上 , 正是因为项羽昧于大势 , 才导致他在与刘邦的斗争中 , 逐步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 。所谓“失道者多助 , 得道者寡助” 。此消彼长 , 项羽由强转弱 , 而刘邦则由弱转强 。
还是因为项羽压根没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想法 , 才觉得没有必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 。毕竟他需要刘邦封建一方 。认为只要将刘邦安置在交通不便的汉中 , 封关中给秦朝降将章邯等人 , 扼住刘邦进入关中的通道 , 便可遏制出刘邦的野心 , 维持住以他为盟主的分封秩序 。
但项羽错估了形势 , 也高估了自己 。他既缺乏正统性和德望 , 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维持住他制定的国际秩序 。分封不到半年 , 齐国贵族后裔田荣因不满分封 , 就赶走齐王取而代之 。打乱了项羽制定的国际秩序 。随后 , 刘邦派韩信乘机出击 , 明修栈道 , 暗渡陈仓 , 取得了关中 , 拉开楚汉相争的序幕 。历时五年的楚汉之争 , 最终以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告终 。
推荐阅读
- 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都有芭蕉扇 有何区别呢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揭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