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常说的这5句话,你该怎么理解

伴侣常说的这5句话,你该怎么理解伴侣之间一些话语该如何理解,这是需要智慧的头脑!今天的文字都有些烧脑,需要你慢慢咀嚼!下面我们来跟健康之家小编一起来看看 。
1、我不会反对你,因为我不想伤害你这句话以及与之类似的陈述——比如“我没有告诉你,是因为我不想让你难过”—或许表面上听起来不错,甚至动机有些高尚,不过却更像是披着“善意”外衣的否定(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说话者通常不是真的要缓解伴侣的痛苦,而是让我们尽量远离自己的痛苦或不适,包括不让我们直视问题——也就是不去面对我们事实上正在经历的处境 。
这是多么讽刺的话语,我们不想伤害伴侣,如此符合期待的行为——无论有多么漂亮的修饰,或是听起来显然在为对方着想——事实上,迟早要比直接的话语更加伤害对方!我们坦言不去反对对方是因为不想伤害对方,听起来——或者至少我们想要让自己听起来——仿佛我们一直在伴侣身边,为对方着想,但其实我们似乎并非如此 。
我们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在伴侣面前坦荡地表达自己——反而另寻他处,拼命地想要保持现状,不去面对对方,而是选择更没有挑战性的方式(例如总是表现得绝对体贴) 。
如果我们害怕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产生对立——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样做并不危险——那么我们就需要面对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结合伴侣的温柔关心或者专业的帮助,来学习如何善用那份恐惧 。毫无对立的关系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关系只是维持着,却没有生命力——被困在友善所造成的麻木中,是一种阻碍,拒绝深入,在浅层耗费了太多精力 。
如同避免死亡会使我们麻木,逃避对立也会造成同样的问题 。对立并不是地狱!它可以是提升生命的挑战,是一场慈悲的战役,一种加深亲密关系的深情,既脆弱,又浓烈 。对立可以是爱 。绕道而行只会深化和加剧我们的痛苦 。

2、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无论被设想得多么浪漫,这不是爱的声音!绝望不是爱,上瘾更不是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是受害者的哭泣,无论这受害者是不是恋爱新手,这哭泣虽然很不明智,却潜藏着控制欲 。就其本身而言,这不过是披着“感情需求”的外衣的情感勒索 。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并不是爱的宣言,而是一种怠惰的不完整——之所以说“怠惰”,是因为说出“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人,是想要(或许也是期待着)你来使他/她完整,使他/她感觉更好或更完整,实际上却没有依靠自己做出获取快乐或完整感的努力 。
只有当我们准备好了,才能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即便没有或者不需要有一段关系时,也能充分地运作自己 。我们继续自己的生活,并且活得很精彩 。没有绝望,没有对另一半神经质的依赖,也不向外界寻求完整感——这才是亲密关系真正的成分 。
【伴侣常说的这5句话,你该怎么理解】当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时,激烈的同理心是首要的疗法——不仅要传达出你对这个人的关心,还要对他或她的行为作出一种合适而坚决的拒绝 。如过做得不到位,你就会被耗干的 。“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的核心需求,并不是需要你的沉溺、压抑或稀落,而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和健康的方向调整 。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亲密关系不是要造作成完整或圆满,而是要去分享、扩张、深化我们已经建立的,一直在进化的完整或圆满感 。这样我们的关系就不会被“要让自己更快乐或更完整、更安全”的义务所负累 。反之,允许它成为一种表达,促进彼此之间已经存在的联结感 。

3、故作善良会让事情更好“故作善良”只会让关系中有问题的部分无法通过吐露真言得以解决 。
不要试图让事情看起来完美,真实就好 。真实可以是柔软、温和的,也可以代表坚定和热烈 。故故作善良不会造成任何波澜,让关系随波逐流,时而漂浮,时而到达顶峰,时而停滞 。最大程度地故作善良保持了事情的原样,但多半会让事情更糟,因为这样并没有允许事情得到理所应当的阐明和深化 。

4、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也许是最受欢迎的借口了,把责任感变成了取笑的对象 。大多数相信这一点的人,通常也认为每个人都是如此 。“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个命题,让每个人都得以逃脱,包括你我——这样我们就不用为一些瑕疵而烦恼,提出任何的不满,弄得鸡犬升天,大惊小怪,或者去反对任何人 。这样的信念剥夺了我们的自主性和担当,暗示着我们确实无法选择自己的所作所为 。
如果我们把他人都看做他们所受局限的产物,那么我们如何能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毕竟,他们无可奈何——难道不是吗?同时存在的,还有对“承认他们确实做了选择”的恐惧,比如,他们伤害了我们,如果我们确实看清了这一点,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那时我们还要做一个内心像个沉默的孩子一般的成年人吗?为了超越这种伪成年人的姿态,我们必须不再躲藏在这些轻而易举的词组背后,例如“每个人都会犯错”,或“我只不过是普通人” 。这样的托词会让门槛变得非常低 。
当你对伴侣不太友好,而且你知道自己正在这样做的时候,你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吗?还是说,“尽最大努力”只是做得不够好?例如,如果我说尽了最大努力指的是仍然保持着毒瘾、拒绝任何治疗,这又如何?“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将我们滞留在盲目的同情之中(神经质般的宽容,对“与他人对立”有病态性的恐惧,不分界线的“关怀”),禁锢在受害者的角色上,使我们能够继续保持原样 。这样的“同理心”削弱了我们的能量,然而真正的同理心会让我们有能力采取必要的行动,无论这行动会带来多大的痛苦 。

5、我不想伤害你但是你确实在伤害!是的,但是我不想这样!这句断言或许伴有这样的声援,例如“我不知道自己中了什么邪”,“我当时很不舒服”,或者“你知道的,我从来不想伤害你” 。各种解释和借口,无界限地混杂着,把含糊不清的信息弄得更加浑浊 。如果我不想伤害你,那么当我伤害你的时候,我想的是什么呢?当我伤害你的时候,我真的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吗?诸如此类的借口,也与我们羞于承认的未能善待对方的失败感交织在一起 。
为了解开“我不想伤害你”这句话的纠结,深入其根源,我们不仅需要暴露问题,阐明我们因造成伤害而产生的愧疚感,也需要理清、清晰地审视在我们伤害性的行为中体现的自我的各种线索 。我内心伤害你的那一部分,与无法伤害你的那一部分,都倾向于把各自指向“我”——而我的本质是不受这两者限制的,事实上,它包含了这两者 。
是的,我不仅仅是那个伤害了你的“我”,也不仅仅是那个坚持不想伤害你的“我”,然而既然我允许自己的这些面向如此行动,我便是负有责任的 。当它们假扮成自我的角色——也就是,当我可以认出它们时——除我之外,还有谁应该对此负责?
即使我没注意到,我的某个部分或是片段在别人眼里成了我的全部,我仍然对自己缺乏觉知负有责任,就像一个醉酒的司机如果撞伤甚至撞死了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那个人走在了汽车道上,他都是要负责任的,也被认定应该负责任 。
所以,当我伤害了你而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在推卸责任,否认是我伤害了你 。我在这儿的任务是告发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否认的态度,不抗拒地接受“你拒绝为我的否认态度买账”这一事实——这当然会将我因自己所作所为而产生的羞愧感畅快地释放出来,这样疗愈才会发生 。

  •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