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令室友祖父相关的一起清华学生命案

原载于《文史精华》2005年12期
这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年轻人的死亡档案 。说他年轻 , 是因为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 。如果他活到今天 , 该是一位76岁的老人 。1963年5月11日 , 人们发现他死在单位一间破败不堪的独身宿舍里 。极少有人去过他的住处 , 因为“那里埋汰 , 臭味熏人”(调查人李文发、马杰、张丙中1963年5月13日记录) 。
北国长春的5月 , 草木返青 , 繁花初绽 。
背景复杂的“张氏家族”
张旃 , 男性公民 。原籍广东省乐昌县 , 1929年10月生于北京 。在1953年由该厂保卫科填写的“嫌疑分子登记表”上 , 贴有一张发黄的照片 。彼时的张旃戴一副近视眼镜 , 穿着整洁的白衬衫 , 气质温文尔雅 。
类似的表格有十余张 , 虽详略不一 , 但大同小异 。
张旃6岁时在广东入读小学 ,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 , 局势紧迫 , 张旃转入香港九龙一所小学就读 , 1939年又由港转入重庆歌乐山小学 , 后又升入重庆高中 , 1946年9月转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 于颠沛流离的战乱中完成高中学业 。1949年上海解放后 , 考入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 。1952年于该校毕业 , 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 , 同年9月调到636厂(即国营柴油机厂)任见习技术员 。
张旃调入国营柴油机厂的时候 , 正值建国初期 , 刚刚走出校门且“社会关系极为复杂”的张旃 , 理所当然成了被重点监视的对象 。
张旃的家庭背景被看成是“一类反革命家庭”(“登记表”之00006) 。据当年记载 , 其祖父张昭芹是前清举人 , 曾任乐昌县县长、广东军首领余汉谋手下的主任秘书长、国大代表 。1945年“九三”胜利后 , 由香港赴南京参加国大选举 , 尔后转去台湾 。
张旃的父亲张兹闿 , 国民党员 , 南开大学毕业生 , 曾赴美留学 。抗战爆发后 , 任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副处长 , 1944年改任战时生产局材料处处长 。1945年“九三”胜利后任经济部特派员 , 前往苏州、浙江、皖南“接收” , 尔后又任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公司协理、总经理 。到台湾后 , 曾任国民党“驻联合代表团”代表 , 并任国民党“驻菲律宾中国银行”总经理等职务 。
张兹闿去台后 , 成为台湾早期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 又被称为“台湾金融界的第一颗天王星” 。1960年7月卸任台银董事长 。还曾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要职 。
张旃母亲麦翠颖 , 操持家务 , 在“家庭情况”栏内特别注明:“系官僚资产阶级 , 政治思想反动” 。
张旃还有一兄一姐 , 哥哥张彬 , 国民党员 。当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助教 。姐姐张初荣于1943年在重庆南开中学参加国民党军队 , 在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学习 。1946年留学美国 , 1950年与邵和国结婚 。邵曾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部长 , 和李宗仁先生关系密切 。
在相关文字的材料中 , 还详细记载了张旃父亲的朋友孙越崎的情况 。孙越崎建国初期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 。建国前曾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 , 是张兹闿的上级 。1948年下半年 , 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举荐他为财政部长 。南京解放前夕 , 国民党政府计划将资源委员会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厂矿及其物质财产分3路(即广州、台湾、重庆)迁移 , 蒋介石亲自召见了孙越崎 , 布置了这项任务 。此时 , 李济深、邵力子曾多方做孙的工作 , 劝他参加新政府(即我中央人民政府) 。在李、邵影响下 , 孙越崎表现“柔意动摇” , 并亲自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政府财政部及资源委员会会议 , 孙在会上报告了参加新政府办法 。在参加我中央人民政府工作时 , 孙越崎曾交出一批档案资料和个人财产 。据同一份档案资料记载:孙越崎“参加我工作后 , 还与香港有来往 , 据知系个人财产问题 。并借个人职权 , 拉拢伪资委会参加我中央人民政府工作之郭可权等人员 , 企图树立个人势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