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十大元老的人生结局 汪精卫被挫骨扬灰( 五 )


孔祥熙:客死纽约
1956年11月25日,香港《星岛日报》刊登两篇文章:一篇为社论,标题《维护纲纪、伸张正义、豪门权贵如要回国做官,须先受审判》;另一篇为副刊文章,标题《孔祥熙欲投机乎》 。由于两篇文章中出现了“白华”、“天堂遗臭”及“皇亲国戚”等词,使孔祥熙大为震怒,便让其子孔令侃向香港高等法院民庭控告《星岛日报》毁谤,要求赔偿不指定数目的损失费 。此案开审时,双方俱延聘著名大律师出庭致词,社会人士纷纷予以关注 。
据一般人估计,双方讼费可能超过七八万元,如此巨额开销使该案成为轰动一时的一桩大案 。1959年2月14日上午,法院开庭后宣判,原告孔祥熙胜诉,被告人需赔偿1万元开堂费 。
到了1960年10月,美国进行总统大选,台湾当局支持尼克松和肯尼迪 。肯尼迪的一个亲信华尔脱-品克斯特为此发表了一项长篇报道,泄露出尼克松的竞选费用,都是孔祥熙的一位公子交给周以衡和诺兰的 。这下孔祥熙在美国的活动终于被揭底 。
1966年,孔祥熙86岁高龄时终于从“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岗位退下来,与宋蔼龄一起搬进新居看病养老 。1967年8月的一天,孔祥熙突然晕倒,被家人紧急送进纽约的一家医院 。8月15日,他死在医院,时年87岁 。《纽约时报》对他的一生作了如下评述:
孔先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位前下属说:“他是位很难共事的人 。他喜欢空论和闲谈,不下达明确指示 。至于他的能力,他和所有那些山西银行家一样,是一位精打细算的人,但他不是具有政治家风度的理财家!”
孔祥熙的葬礼在纽约5号大街的马尔布学院教堂里举行 。宋美龄与蒋纬国从台湾飞来参加葬礼 。参加葬礼的有“院外援华集团”的中坚人物,如尼克松、红衣主教斯佩尔曼、参议员埃弗雷特-戴克森、詹姆斯-法利和迈阿密海滨的百万富翁威廉-波利 。
9月3日,台北举行了孔祥熙追悼会,蒋介石亲撰《孔庸之先生事略》,对孔给予了很高评价 。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谷凤翔在追悼会上代为宣读 。
何应钦:中风而死
1985年11月3日,贵州同乡会新的会馆启用,这一天,96岁高龄的何应钦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一活动并剪彩 。剪彩完毕,同乡们争相与他照相 。何应钦端坐在太师椅上,开心地笑着,让人摆布,也不推辞 。
随着年岁增高,何应钦思乡怀旧之情与日俱增 。他很喜欢在家里接待一些贵州同乡来访,每当这个时候,他会兴致勃勃地谈起故乡,谈起他儿时的趣事,仿佛又回到天真的童年时代 。祖国大陆实行开放政策后,只要有人去贵州,他总是拜托他们回台湾时,不要忘记带回家乡的土特产 。
有人从贵州探亲回来,他必定要向他们打听大陆亲属们的情况 。
春去秋来,转眼何应钦已是90多岁的高龄了,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常常独自一人待在书房里,望着墙上的《泥幽风景图》长久出神,喃喃自语 。这幅画是著名画家张大千根据何应钦向他描述贵州老家兴义县泥幽镇的风景,凭想像画出来的 。何应钦十分喜爱这幅画 。看着画中家乡那参差的房舍、崎岖的羊肠小道,不觉心驰神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如这幅图画一般在眼前打开,他仿佛觉得自己已回到了故乡 。
何应钦出生于贵州兴义县(现为市)城南约42公里的泥幽镇 。他出生时的何氏旧居,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 。当地政府还拨出专款,对何氏祖居进行了修葺 。一次,一位兴义小同乡回大陆省亲,返台时,带来了一本家乡人赠送的兴义市及泥幽镇的彩色影集,他还带话说:“乡亲们欢迎何将军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
何应钦一辈子反共,直至老年 。家乡人民带来的照片,他看到了 。传过来的话,他也听到了 。但遗憾的是他把这些信息,都当作是“中共的统战阴谋” 。
尽管如此,何应钦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渴望见到故乡亲人 。年愈高,情愈切 。
他时常把家乡人民带来的照片,拿出来翻看 。照片上的泥幽街,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陌生 。看到泥幽石林,他就想起童年与伙伴们在那里嬉戏玩耍的情景 。看到大山中那羊肠小道,他就想到当年只身一人,踩着这条小道,离开泥幽,到兴义考县立高小 。他就是从这条小道,走出泥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
每每想到此,何应钦就会陷于深深的思乡怀旧之中 。但这种人之常情与他头脑里顽固的政治观念相矛盾 。
晚年何应钦的思想,一直在这种矛盾斗争中苦苦煎熬着 。何应钦95岁时,当局专门为他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版了丛书12册 。何对女儿何丽珠说:“先‘总统’时代,蒋公给予我的最大荣誉是抗战结束后在南京主持了受降大典;而来台后,经国先生给予我的最大荣宠是参加了我的90和95寿诞祝贺 。我这一辈子,得到了常人没有得到的东西,也应该满足了 。”何应钦就是靠这,冲淡着自己的思乡之苦 。1986年4月的一天,何应钦在与友人打桥牌时,突感不适,马上送进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生诊断为轻度中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