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朝廷流放的浪子 又是时代高亢的歌者
【刘禹锡:朝廷流放的浪子 又是时代高亢的歌者】他一生被贬达23年 , 身处逆境 , 却达人知命 , 笑看人生;他是朝廷流放的浪子 , 但又是时代高亢的歌者;他用自己傲视忧患的气概 , 抒发出一腔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他以豁达的心胸 , 不屈的意志 , 创作出一篇篇讥讽权贵的诗文 , 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风骨 。他 , 就是刘禹锡 。
(图)刘禹锡(772年—842年) , 字梦得 , 洛阳人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 , 持续半年多 , 被看作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失败 。紧接着 , 新继位的唐宪宗对参与革新的朝廷官员进行拉网式打击 , 就这样 , 厄运降临到了刘禹锡的头上 。
九月十三日 , 当时任屯田员外郎的刘禹锡 , 被贬为连州(广东省西北部)刺史 。十一月 , 朝议谓刘禹锡等人贬太轻 。于是 , 十一月十四日 , 再贬刘禹锡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 。刘禹锡时年34岁 。
但刘禹锡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屈的坚强 , 一种豁达的乐观 。“我本山东人 , 生平多慷慨”、“少年负志气 , 信道不从时 。”朝廷可以贬他的官职 , 但贬不掉他的才气;可以把他流放几千里 , 但茫茫长路磨不掉他坚毅高洁的人格 。在朗州期间 , 他以诗为伴 , 以文为友 , 《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 , “禹锡在朗州十年 , 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
在困境中 , 刘禹锡常常表现出豁达的心态 。他说:“浮生谁至百年 , 倏尔衰暮 。富贵穷愁 , 实其常分 , 胡为叹惋?”在他眼中 , 悲欢离合 , 荣辱沉浮 , 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 , 不必过于叹惋 。他虽身处偏僻之地 , 但并没有悲观消沉 , 相反 , 迸发出的却是一种汹涌奔腾的生命活力和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 , 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他站在朗州的大地上 , 引吭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在朗州一去便是十年 。期间 , 他一边吟诗作文 , 一边乐观地等待时机 , “故态复还 , 宝心再起 。即赋形而终用 , 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 , 寄雄心于瞪视 。”44岁时 , 他终于等来了回到长安的机会 。
元和十年(815年) , 刘禹锡被召回京城 。
按理说 , 一位贬谪官员经过十年的磨砺 , 定会变得谨小慎微 , 明白了随波逐流 , 知道了老成持重 。但刚直不屈的刘禹锡却不这样 , 他就是看不惯那些靠阿谀奉承后来居上的朝廷新贵 。他在长安玄都观看花之后 , 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 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 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 ,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在刘禹锡眼中 , 那些靠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 , 不过是自己十年前被排挤出去以后被提拔起来的而已 。此诗一出 , 刘禹锡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 。
815年 , 刚到长安不久的刘禹锡 , 由于那首看花诗“语涉讥刺 , 执政不悦”而再次被贬 , 外放播州(贵州遵义)刺史 。因御史中丞裴度求情 , 又改贬连州(广东省西北部)刺史 , 后又任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 这一去 , 又是漫长的13年 。其中 , 连州5年 , 夔州5年 , 和州3年 。
(图)《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 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
但再次被贬的刘禹锡依旧豁达乐观 , 用他那不屈的精神与壮丽的诗篇与命运抗争 。时间的洗礼 , 岁月的磨炼 , 为他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深厚基础 , 并形成了他不屈的战斗性格 。他一边体察民情 , 勤廉守政 , 力行教育 , 一边吟唱“石坚不老 , 水流不腐”等诗篇以自勉 , 而千古传诵的《陋室铭》便作于任和州刺史期间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刘禹锡 , 依旧以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行走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 。
推荐阅读
- 宋朝被内部集团出卖的?何人出卖了大宋朝廷
- 南明绍武小朝廷的悲剧 南明内斗和粉饰太平
- 唐代怎样处理交通事故的 为什么要流放三千里
- 明朝廷杖 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创棍子大打官员屁股
- 酷爱足球的宋朝皇室 曾将足球列入朝廷礼仪中
- 少年四大名捕六扇门是什么?在朝廷中有什么地位
- 南宋著名将领吕文焕投降后惨遭元朝廷杀害
- 中国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里?流放地怎么挑出来的
- 一个流放时出生的公主 比杨贵妃美 比武则天狠!
- 水浒好汉为何赞同宋江招安?朝廷招安有何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