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大年初一怎么过 为光绪皇帝包饺子

慈禧 , 这位统治清朝四十七年的皇太后过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室生活 ,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凌驾于大清皇帝权杖之上的“老佛爷”每逢大年初一却要亲自下厨 , 为光绪皇帝包上一顿素馅的水饺 。
说起水饺 , 人们大都知道诸如“大寒小寒 , 吃饺子过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初一饺子初二面 , 初三合子围锅转”等流传的民谚 。在现今中国不论北方 , 还是南方 , 饺子作为一种年节食品 , 仍然拥有举足轻重地位 。逢年过节 , 迎亲待友 , 总要包顿饺子吃 。“水饺人人都爱吃 , 年饭尤数饺子香” , 尤其是大年初一 , 必吃饺子不可 。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 当然要年年春节年年过 , 可为何饺子也要年年吃呢?其实大年初一吃水饺历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 。“水饺耳 , 即段成式食品 , 汤中牢丸 , 或谓粉角 , 北方人读角为娇 , 因呼饺饵 , 伪为饺儿 。”饺子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名目 , 比如它在唐代时被称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为“扁食” 。实际是源于古代的角子 , 且早在三国时期时 , 魏国人张揖著《广雅》就有提到 , 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演变而来 ,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饺子渊源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为“张仲景说”和“李世民说” 。
【慈禧太后大年初一怎么过 为光绪皇帝包饺子】先说说“张仲景说” 。历史上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东汉时期 , 张仲景任长沙太守 , 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 , 他就在衙门口垒起大锅 , 舍药救人 , 深得人们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 , 走到家乡白河岸边那天正好是冬至 , 见不少百姓饥寒交迫 , 耳朵都冻得溃烂了 。当地当时还伤寒流行 , 病死的人甚多 。于是在南阳东关 , 张仲景命弟子搭棚支锅 , 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 , 熟后捞出切碎 , 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 , 人们服用两只娇耳一碗汤 , 一直从冬至吃到除夕 , 既抵御了伤寒 , 又治好了冻耳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 , 并在每年的冬至和年初一吃 , 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
再说说“李世民说”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吃丸子但又怕油腻 , 便令御厨在肉中加菜 , 结果炸、氽都不能成型 。御厨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住水煮 , 唐太宗吃时问此为何物 , 厨师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 , 这样做牢固 , 叫“牢丸” 。唐太宗吃后大为赞赏 , 从此“牢丸”便流传了下来 , 渐渐地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 。
明朝中期以后 , 因饺子形如元宝 , 有“招财进宝”之意 , 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 。食饺最盛是在清朝 。清朝过春节包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 , 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另有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 , 盛馔同离 , 如食扁食 , 名角子 , 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有的史料说:“每年初一 , 无论贫富贵贱 , 皆以白面做饺食之 , 谓之煮饽饽 , 举国皆然 , 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 , 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 , 以卜顺利 , 家人食得者 , 则终岁大吉 。”也就是说过年时吃饺子 , 有吉利 , 以示辞旧迎新之意 。晚清文人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 , 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 , 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
到了清朝末年 , 慈禧太后每年都要带领隆裕皇后等人为光绪皇帝包一顿素馅饺子 。据清宫史料记载 , 当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将过时 , 御膳房就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 , 排好在长案上 , 慈禧太后命皇后、嫔妃、格格等人全都来到大殿 , 一齐动手做素馅饺子 , 于是切的切 , 剁的剁 , 大殿上热闹非凡 , 一片叮当乱响 。切剁好素菜 , 放到慈禧太后面前 , 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 , 而口味的咸淡 , 则由慈禧太后亲自尝过后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