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解 只是惯例并非是定制( 二 )


鄢之役(公元前575年),晋国准备充分,打败楚国 。
而鄢之役以来,晋国一直整军备战,但仍然不失外交礼节,因此这次才答应婚事 。
现在两国成为姻亲,国君又打算羞辱晋国,是打算招致仇恨爆发?楚国做好了准备吗?现在晋国人才济济,虽然几家卿大夫势力分割,国君权威有所下降,可是十家卿大夫以及隶属于他们九个县,可以出动九百乘战车,其余国君控制下的四十个县,还可以出动四千乘战车 。
要是激怒了晋国这些卿大夫一起出动兵力来寻仇,并不是容易对付的 。
国君以亲易怨,以无礼换战祸,又没有什么准备,我们群臣最多不过是一起被晋国抓去当俘虏,来满足国君的欲望而已 。”
听了薳启强这一番正话反说,楚灵王醒悟过来,赶紧赔罪:“这是我的过错了,请大夫不用再说了 。”
于是布置婚礼,向韩宣子回赠了厚礼 。
而叔向回答楚灵王及其卿大夫的问题非常机智,楚灵王也难不倒他,也送了一笔厚礼 。
“彭城相会”,使节以礼相见 历史上最著名的战时两国使节以礼相见的故事是“彭城相会” 。
450年南朝刘宋与北魏发生战争,刘宋发起北伐,先胜后败,战略据点彭城被包围 。
江夏王刘义恭率领军队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举打过长江,派出李孝伯为使节进彭城劝降 。
刘义恭派了张畅为代表与李孝伯谈判 。
张畅和李孝伯都是当时的“名士”,尽管处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他们在谈判中却仍然是文质彬彬、礼貌周全 。
李孝伯携带了北魏太武帝赠送给刘义恭的骆驼、骡马,以及貂裘及葡萄酒等北方的土产食物,到了彭城的南门 。
张畅在城头与李孝伯招呼 。
李孝伯带着嘲笑的口吻问道:“贵方为何匆匆忙忙地紧闭大门、高吊城桥?”张畅回答:“我们的国王考虑到魏主营垒未立,将士疲劳,十多万人拥挤在一起,有可能要踩踏成灾,因此暂且闭城 。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解 只是惯例并非是定制】等待贵方休息士马,然后共治战场,选好日子交相游戏 。”
李孝伯说:“贵方何必夸耀自己有十万人马,我方良马逸足,如果云骑四集,足以相拒 。”
张畅回答说:“我如果要夸耀,那就要说百万人马了 。
十万只是我们国王的常备军士 。
另外这座城里有数州士庶,足以组成营伍,我还没有提到呢 。
我本斗智,不斗马足 。
北方原来就是产马的地方,马匹众多并不值得夸耀!”李孝伯说:“不是这样的,守城,是贵方的长处;野战,却是我之所长 。
我之恃马,犹如君之恃城耳 。”
张畅打开城门,也不带随从,出城与李孝伯相会 。
李孝伯交代了带来的礼物,张畅也转达了刘义恭送给北魏太武帝的礼物:南方特产的螺杯、粽子 。
李孝伯又代表北魏太武帝索要酒和“博具”(娱乐用具) 。
一番带着机锋的寒暄过后,李孝伯将话题转到主题上,他向张畅说明了形势:“魏主的从弟永昌王,亲领精骑八万,驰骋淮南,贵方的寿春城长时间闭门自固,不敢相御 。
贵方大将刘康祖的脑袋,已经送进寿春 。
守将王玄谟只有很普通的能力 。
贵方派的将军如此任使,奔败众多 。
我军自入此境七百余里,贵方作为主人竟不能一相拒逆 。
邹山是个险阻之城,贵方守将崔邪利被我军前锋一压,就逃入洞穴,被我军将士倒拖出来,魏主赐其生命 。
贵方何必轻易又派出马文恭来守萧县,难道又想使他望风而逃?百姓也怨恨贵方,说平时只知道征赋征税,到了急难之时,不能拯救百姓 。”
张畅回答:“我们知道永昌王已过淮南 。
不过我们的王玄谟南土偏将,不谓为才,只是当个前锋 。
崔邪利也只是派去抚慰新收复地区的小将 。
魏主出动全国主力来对付,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
王境人民,列居河畔,二国交兵,应当互相加以抚恤,而魏师入境,肆行残虐,事生意外,由彼无道 。
官不负民,民何怨人 。”
李孝伯说:“魏主如果不围彭城,直接渡江,当南饮江湖,只是解渴而已 。”
张畅说:“去留之事,那是贵方自己的打算 。
不过我想天道不会允许虏马饮得长江水 。”
李孝伯言辞华美,张畅应答如流,这次谈判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可双方的礼节及言辞,一直被后世誉为战场佳话 。
斩杀来使表示绝不妥协 春秋时期双方凭实力来估量使节待遇的原则在后世长期延续,每当冲突的各方认为要和对方血战到底的,就会采取杀死使者的办法来表示绝不妥协的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