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20年后带着孩子回家探亲,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娘,他哭了



知青往事:20年后带着孩子回家探亲,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娘,他哭了


文章图片



知青往事:20年后带着孩子回家探亲,看到满头白发的老娘,他哭了


文章图片


连小军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 , 家里有兄弟三人 ,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 1968年高中毕业之后 , 连小军就插队来了陕北黄龙县马家沟大队当了一名知青 , 在之后的20年里就一直留在了陕北 , 回家的次数也非常少了 , 最后一次回家看望老娘 , 他伤心地哭了 。
连小军来陕北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农忙季节 , 和他一起来的二十五名知青 , 被分到了三个不同的大队 , 连小军和三名男知青和两名女知青分到了一队 , 连小军他们住在了临时搭建茅草屋里 , 说是茅草屋其实就是牛棚临时改造的 , 因为正好是农忙季节 , 队里的五头牛都被老乡借去干活了 。

知青第二天就开始参加劳动 , 去山里开荒 , 因为这一年庄稼大丰收 , 队长马万山决定赶在种小麦之前 , 把未开耕的五十多亩荒地全部开垦出来 , 这些地都比较偏远 , 而是都是山路 , 所以就一直闲置着 , 也没有人愿意去种 , 负责开耕的事情 , 队长马万山就暂时交给了知青 , 由连小军带领大家干活 , 因为连小军是知青里面文化程度最高的 , 年龄要比其他知青大一岁 。
连小军接到任务之后 , 就带着大家伙拿着铁锹和镢头去开垦 , 从早忙到晚 , 整整忙活了一个月 , 才开垦了不到10亩地 , 知青们一个个手上都起了老茧 , 好在老乡把庄稼都收割完了 , 负责给队里喂牛的张老伯见知青辛苦 , 他就手把手教知青怎样赶着牛犁地 , 知青跟着张老伯学会了赶着牛犁地 , 不到十天时间五十亩耕地就开垦完了 。
来陕北第二年冬天 , 知青们住的屋子被大雪压塌了 , 幸好当时知青们都去队里开会了 , 没有知青受伤 , 这次开会是队里有一个招工招干的名额 , 是去县里文化团做文员 , 队长教大家来开会是商量这个名额该给谁 , 按照文化程度来看 , 连小军是最合适的 , 队里其他两名女知青也有优势 , 尤其是女知青李晓娟能歌善舞 , 最后这个名额给了连小军 , 但是连小军把这个名额给了李晓娟 , 连小军觉得还是李晓娟最合适 。

知青住的屋子塌了之后 , 队长就把知青安排在了老乡家里住 , 连小军住在了张老伯家里 , 张老伯和自己的孙女张文娟住在一起 , 张文娟从小父母就去世了 , 是张老伯一手带大 。
张老伯为人和善 , 孙女张文娟比连小军小一岁 , 连小军来了之后就和张老伯住在一起 , 从此连小军就跟着张老伯一起负责喂养队里的五头牛 , 1973年连小军被推荐去了县煤矿上班 , 临走的时候张文娟给连小军做了一双鞋子 , 其实住在张老伯家里这三年时间 , 张文娟每年都会给连小军做一双新鞋 , 两个人也彼此产生了感情 , 张文娟对连小军说道“记得回来看我” , 连小军说道“有时间我就会回来看你” 。
1975年连小军回家探亲 , 这是他第一次回家探亲 , 他向父母说了自己打算娶张文娟 , 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 当时连小军的两个哥哥已经在城里找到了工作 , 娶了媳妇 , 母亲希望他也能在城里找个姑娘结婚 , 连小军和父母吵了一架 , 就又回到了陕北 。

连小军回到陕北之后 , 就去看望了张老伯和张文娟 , 1977年在煤矿上班的连小军知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 , 就辞去了煤矿的工作 , 回到了张老伯的家里 , 全心全意准备复习考试 , 第一年连小军落榜了 , 连小军准备再考一次 , 可是到了第二年连小军还是没考上 , 连小军很是绝望 , 是张文娟鼓励和安慰他 , 连小军才振作起来 , 1979年没考上大学的连小军和张文娟结婚 。
结婚的时候连小军没有通知父母 , 1982年连小军以留守知青的身份 , 在县农场做了一名饲养员 , 后来又被调到了县农业局工作 , 婚后生活连小军感觉非常幸福 , 因为张文娟给他生了一儿一女 , 1988年连小军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 , 连小军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家看望了自己的母亲 。
当连小军看到自己母亲的时候 , 母亲已经躺在了病床上 , 满头白发 , 其实这么多年母亲心里一直牵挂着连小军 , 当年儿子连小军走后一直没有给家里来信 , 看到自己的外孙和儿媳妇 , 连小军母亲脸上露出来微笑 , 也许当年是自己错了 , 看到现在儿子一家人很幸福 , 她也知足了 , 连小军拉着母亲的手伤心地哭了 , 这一刻他好后悔 , 心里满是愧疚 , 这是连小军最后一次见自己的母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