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南京何以惨遭六次大屠杀?南京六次屠杀
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蜂拥抢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 。太平军与敌人展开巷战,至21日城内太平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降者 。数百名官员与家属,集体自焚;历14年、席卷18省的太平天国运动终告覆灭 。而湘军开始大肆屠城,无论老幼,秦淮长河,尸首如麻,50余万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可是知道,这仅仅是南京史上被屠杀的六次中的第四次吗?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 。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意图调走天京的围敌 。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 。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进入皖北后,太平军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 。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清军防堵甚严,李秀成就放弃了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了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天京 。
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 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 。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在南渡过程中,太平军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一万五千人 。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二万余人 。至此,长江北岸完全被清军占领 。太平军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了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的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
图: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于1853年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多米攻占南京 。1864年,清军如法炮制,炸塌太平门附近城墙攻入城内 。清军破城后,陆续修补受损的城墙,明城墙基本恢复了原貌 。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 。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 。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 。外援断绝 。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弃城别走 。洪秀全拒绝了,太平天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 。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实现了合围 。3月14日,曾国荃部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 。从4月开始,湘军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 。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抵抗 。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 。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 。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 。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 。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 。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 。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蜂拥而入 。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清军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 。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 。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天京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分战死,一部分自焚,十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湘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 。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 。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 。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 这次屠杀,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 。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