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惊现24具尸体 竟暗藏惊天杀局

【《清明上河图》惊现24具尸体 竟暗藏惊天杀局】《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全图824位人物,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 。800多年来,后人对它做了N多研究,却没人想过,这些人姓甚名谁?为什么出现在这幅画中?他们都有什么出身来历?当时在做什么?在画外又有什么样的命运?
824个人物全都有名有姓
一位四川作家围绕此图,花费五年时间构思,历时三年创作,为我们揭开一个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在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 。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 。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全图“画眼”是读懂关键
全画的最具戏剧性“画眼”,在河中那只客船,是画家张择端埋下的线索,从此着手,才可读懂全画真意 。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 。看似一时疏忽,实则有意为之 。正由于这一危机,将桥头、两岸数百人目光全都聚集到一处 。船上正一片忙乱地降桅杆,岸边也一片大呼小叫,岸上、桥上、所有的人都朝那艘船涌去,汴河两岸,左岸开食店的章七郎,开客店的房敬、力夫刘石头,右岸温家茶食店里端菜的使女雷珠娘,守船的鲁膀子,看茶棚的严老儿,似乎都被同一根绳子牵着,绳子一收,他们就都朝虹桥中央跑去 。像是要奔赴一个等待已久的大事情 。
隐藏在图中的神秘人物
虹桥上一个中年胖子望着河中高声叫唤,他是开封府左军巡使顾震手下文吏万福,他并不知道这只看似普通的客船,将关系到大宋的生死存亡 。他也将跟随顾震一同卷进一场幽深险恶的巨案之中 。一个灰衣中年男子正骑着驴上桥,他是京城鱼行的主管,名叫蒋卫,人称“蒋鱼头” 。他四处张望,急急寻找着一个人,这个人引发了汴京经济危机 。桥南头一个挑着担子的后生,名叫牛小五,正要进城去卖乳酪和鱼,却不知道有人将一件东西藏在了他的箩筐中,这小小的物件将倾动大宋的江山 。
此时的北宋帝国,早已阴云密布,金国、辽国虎视眈眈,方腊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丽国蠢蠢欲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大军在各地集结,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内各处,化名魏迁的大辽间谍已经在茶馆里埋伏了两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间谍李胜正在另一只客船上焦急等侯消息,而高丽密使则混在人群中谋划一场阴谋 。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一旦虹桥下方的大事发生,就是北宋帝国灭亡的大幕开启……
《清明上河图》因金国的入侵,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的繁华一夕扫尽 。然而,没过多久,图中824个人物已生死两隔,他们有的在当日即烟消云散,有的死于后来的战火,还有的活了下来,却也身不由己被卷入汹涌的历史波涛中 。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 。日前,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 。
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争相收藏”,所以历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数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 。因为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是放在秘书监内 。后来一位装裱师傅用临摹本替换出真迹,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 。
又经两人转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手中 。杨准得画后借故还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 。由此,元代宫廷里的那位装裱师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两百年的时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摹仿的就更多了起来 。
在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 。弘历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 。他觉得那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并不太顺畅,而且细部动态上也有些美中不足 。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