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马君武简介 中国第一个赴德工学博士

马君武(1881~1940) 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 。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原名道凝,又名同,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汉族,祖籍湖北蒲圻,生于广西桂林 。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 。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
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 。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
生平简介
1881年7月17日(清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二)生,1881年7月17日生于广西桂林,祖籍湖北蒲圻(今赤壁市) 。[1] 自幼聪颖,只因其曾祖父马丽文是道光初年的进士,官至广西思恩府(今武鸣县)知府 。父亲以做幕僚为生,9岁时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了收入,马君武却因顽皮不听教诲,又被舅舅送回桂林 。母亲很是生气,用家法教训了他一顿 。这一顿痛打,竟使他痛下决心“拼命读书”,“立志做人” 。这一年,他12岁 。在严母的督促下发愤读书 。后来在亲戚陈允庵家附读,打下了扎实的旧学根底 。
1894甲午战争后,国难日亟,维新运动兴起,各省废科举,兴学堂 。1897年,康有为到桂林讲学,设立“圣学会”,创办《广仁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马君武深受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 。
1899年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努力学习数学、英语,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 。马君武牢记校长“科学救国”的教诲,他的英文、数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书刊,尤其是科普知识,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 。受主讲经史的唐景崧的影响,马君武产生了外出求学、进一步探索救国途径的想法 。
1900年,马君武从桂林到达广州,进人法国教会主办的丕崇书院学习法文 。同年7月赴新加坡,拜见康有为,请教救国大计 。随后赴上海,入震旦学院继续学习法文,并翻译《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
1901年冬,马君武作为广西赴日的第一批留学生,马君武学习勤奋刻苦,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 。留日期间结识梁启超、汤睿及日本宫崎民藏兄弟,并为《新民丛报》撰稿 。1902年,由宫崎民藏介绍,马君武拜见了孙中山先生,聆听其革命言论,对其甚为敬佩 。他对人说:“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则未来人物也 。”从此,马君武追随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
1903年春节 。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新年恳亲会上,马君武登台演讲,公开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排除满族专制,恢复汉人主权;得到近千名留学生的拥护 。马君武留学期间读的均是工科,但他的文科功底一点也不逊于学文出身的学生 。在日留学时,他为《新民丛报》写了大量哲学论文,谁都没想到作者竟是个化学系学生 。
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 。有人研究说,在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对马克思真正有全面了解的,除了梁启超,就是马君武了 。
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会,马君武被推举为秘书长,和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先后在《民报》发表《甘必大传》和《帝民说》等文,鼓吹革命,宣扬民主政治 。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 。此间,热心党务的马君武引起清朝两江总督端方的注意 。
1907年,为额避免被缉拿,马君武远走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矿物冶金金专业 。他之所以选择冶金专业,是期望学成回国后,“利用所学,以图新民国工业之发展” 。毕业时获工学学士学位 。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爆发后,马君武由德国回到上海,被推举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起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马君武以实业部次长代理部务,并参与起草《临时约法》 。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孙中山在湖广会馆主持国民党成立大会,他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沈秉堃、王传炯、陈锦涛、陈道一、莫永贞、褚辅成、松毓、杨增新、于右任、蒋翊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徐谦、王善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温宗尧、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