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当然有区别 。
曹丕那是禅让,皇位是汉献帝公开转让的,虽然汉献帝本身不愿意,但禅让台上汉献帝捧玉玺交给曹丕这个行为说明,曹丕有足够的法理依据获得皇位 。
刘备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以曹丕杀害汉献帝夺取皇位的借口,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接过汉献帝的皇位 。好歹,这说法也是个理由啊 。
孙权没办法 。曹刘都已经是皇帝,自己不称帝肯定就低一头,不管是接受曹家册封还是接受刘禅册封,理论上总得承认两人中的一位是皇帝 。可承认谁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当皇帝了 。
但是,孙权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 。
所以,孙权只能含混其词地在祭天时说,天下大乱了这么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篡夺汉室 。然后,孙权依旧说不出自己当皇帝的理由 。
只能引春秋故事将汉吴并列 。实质是说,我不承认曹魏是皇帝,将来与汉帝刘禅平分天下 。
这些,就是孙权折腾好几年才搞出来的,当然得花些时间来安抚内部世家,大家认可了那才能当皇帝 。
其他网友观点

文章插图
八年的时间,抗战都胜利了,孙权的确是很能忍耐,这么久的煎熬,其中大有缘由 。
根本一点,还是底气不足,需要静待天下之变 。
不过呢,孙权的确是韬光养晦的行家,机会还是被他等到了 。
曹丕称帝,给急不可待的刘备送来了机会《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曹操病逝于洛阳,年六十六岁 。
曹操刚刚病逝,继位的曹丕就急不可耐地改了年号,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
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而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
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三年之内都要照着父亲那一套去做,不得另行一套 。否则就是不孝 。
改年号这事,一般是明年开始新年号,否则被诟病很多 。
当时,曹操病逝以后,各地屡屡叛乱,局势很不稳定 。曹丕想开始新局面,也有些迫不得已 。
《武帝纪》: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葬毕,皆除服 。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 。有司各率乃职 。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
曹操在遗令中也交代,天下尚未安定,是非常时期,不得遵循古制 。葬礼结束,就命解除服孝,将领、各有司各司其职 。
但不管咋说,曹丕还是缺乏战略定力 。这也是其命不长久的原因之一,是性格使然 。
在当年,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登基做了皇帝 。
纵然是局势紧迫,但说明曹丕缺乏韬光养晦的策略,忍耐性不够 。
曹丕称帝,却给刘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
吕布没了,袁氏兄弟挂了,刘表去了,曹操也走了 。同时期一起玩耍的哥们都不在了,刘备也感到了来日无多,成就帝业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
恰恰曹丕称帝,给了刘备借口,就以献帝被害为由登基称帝,以延续汉室的存在 。
不得不说,刘备手下有人才,居然想出了这么好的主意 。
刘备为了称帝,不管献帝的死活,但孙权却没有这么好的借口哦 。
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根本一点还得看势力,这事凭借的是拳头说话 。
没有实力,八十杆子打不着的刘氏子孙,岂能名正言顺的称帝呢?
史实也证明了这一切,刘备称帝后,不是去找所谓的害死了献帝的曹丕报仇,却去讨伐江东的孙权,难不成兄弟之情比匡扶汉室、替献帝复仇更重要吗?
一切都是套路,刘备自己一辈子玩鹰,但最终却被老鹰啄瞎了眼 。
相比之下,孙权就高明了许多 。孙权比刘备年轻,但他在政治上比刘备更加政治成熟、老道 。

文章插图
孙权暂缓称帝,是很明智的策略
对曹操卑躬屈膝,为得是一时之利益
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 。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为对付关羽进攻襄樊,还军回到洛阳 。
孙权看见机会来了,就上书曹操,要为讨伐关羽效力 。
魏略曰: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
《魏略》就说得更露骨了,孙权上书对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上位称帝,还说这是天命所在 。
魏王曹操把孙权的信展示给左右的人看,并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哦 。”
阳奉阴违,对曹丕称臣
文帝纪:孙权遣使奉献 。
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后,孙权派遣使者向曹丕称贺并进贡 。
这是孙权最悲催的时刻,他清楚得罪了刘备,就不能再令曹魏不爽哦 。
(黄初二年)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
黄初二年(221年)秋八月,孙权派遣使者,奉上奏章,对曹丕称臣的同时,把于禁送还曹丕 。曹丕派遣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
曹丕称帝,孙权不立马称贺,却拖到了第二年秋,这是因为他在观望 。由于已经打探到刘备将要讨伐孙吴,孙权不想两面受敌,也就只能再向曹丕妥协 。
孙权不愧是浑水摸鱼的高手,但其战略缺乏前瞻性,总在消极应对 。

文章插图
对刘备低三下四的求和,显示了孙权缺乏境界
《先主传》记载: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孙吴 。
孙权派遣使者请求和解,但刘备盛怒之下不与允许 。
曹操答应孙权的请求,撤走防御孙吴的重兵,是因为没有把握战胜关羽 。联合孙权夹击关羽,本就是司马懿等人的谋略,孙权如果能参透的话,完全可以矜持一点,何必卑躬屈膝去给曹操做小呢?
可见,孙权及江东还是缺乏足够的见识哦 。
【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企图转移刘备的愤怒,嫁祸于曹操 。
但刘备意在荆州,岂能识不破孙权这点小孩子的伎俩?
同样的原因,孙权不把荆州还给刘备,刘备岂能善罢甘休?
孙权向刘备求和,只能是自取其辱 。但孙权就是不要这个脸面,心存侥幸,万一获利呢?
可以说,孙权为了利益,毫无境界可言 。
既然不可能让刘备取消进攻孙吴的计划,为啥不直接跟刘备开战呢?
那样的话,岂不更有血性?
夷陵之战后,孙权趁机再次与刘备议和,见好就收,这倒是很明智的选择 。
陈寿评述道: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
孙权屈身忍辱,与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好有一比,这是他能够鼎立江东、成就霸业的根本 。
但豹眼认为,孙权屈膝曹操、战前向刘备求和,就显得缺乏境界和谋略,被一时的利益蒙蔽了眼睛,也就缺乏天下之志了 。

文章插图
静待天下之变,是孙权迟迟称帝的根本原因
孙权之所以迟迟不称帝,跟他一向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是一致的,太早称帝不符合他的利益 。
第一,曹丕称帝,孙权跟着称帝,自然会把自己放在曹丕的对立面,不利于他专心对付刘备 。
第二,刘备称帝是为了延续汉室的存在,孙权要称帝,那就是彻底要做汉贼 。本来斩杀关羽,抢占荆州就令刘备怒不可遏 。如果再称帝,正好给刘备以借口,讨伐汉贼 。
刘备集团原有一些大臣,如诸葛亮、赵云等都主张先讨伐汉贼曹丕 。如果孙权称帝,诸葛亮、赵云还有啥理由阻止刘备呢?
第三,夷陵之战后,都以为蜀汉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不足以对曹魏构成威胁,曹魏唯一的对手就是孙权 。
如果孙权宣布称帝,就等于直接与曹魏宣战 。就实力而言,孙权还没有足够的底气与曹丕决战 。
在这种情况下,能拖一时算一时,还是别主动挑起事端为好 。
第四,阳奉阴违是最好的策略,但孙权绝不甘于完全投降曹丕,最终也就反叛了 。
就是反叛,孙权也留了一条后路,那就是暂不称帝,这样还有回旋的余地 。
果然,曹丕对于孙权的反叛大怒,命大军南下征讨 。江陵之战,曹丕几乎要攻破城池,但一场瘟疫再次挽救了孙权的命运 。
孙权再次求和纳贡,曹丕趁机撤兵,孙权躲过了这一劫 。
如果孙权已经称帝的话,难道要去掉帝号再求和?这就尴尬多了 。
这是孙权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之处 。
江陵之战,令孙权领教了曹魏的势力,深感还不是彻底与曹丕叫板的时候 。

文章插图
韬光养晦的高手,但没有达到司马懿的境界,这是孙权不能走得更远的原因
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唯有孙权与司马懿寿命最长,二人也都是韬光养晦的高手 。
但孙权修炼的境界还达不到司马懿的层级,其结局也就成了大家熟知的历史 。
无论是对曹操、曹丕称臣,还是与刘备联盟、求和,以及对江东像陆逊、顾雍等豪强世族的妥协,无不显示出孙权韬光养晦的策略 。
但与司马懿相比,孙权过度看重一时的利益,缺乏更高远的目标 。
刘备驾崩后,孙权仅仅是解除了蜀汉的威胁,但孙权还不敢跟曹丕叫板,还需要忍耐 。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年轻的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
孙权看到机会来了,当年八月,就立马进攻江夏,那是老荆州地盘 。
魏朝臣商议发兵救援,但曹叡认为孙权军队擅长水战,这次敢于放弃水战在陆上攻城,江夏太守文聘是因为疏于防范遭受突然袭击而失利 。文聘已经做好了防御,足可以与孙权抗衡 。
在这之前,曹叡曾派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戍边将士,得知吴军进犯,荀禹沿途召集各县兵马,加上自己随从骑兵共计千人,抵达江夏城外,荀禹指挥军队向吴军发起进攻,吴军撤退 。
此一战,令孙权感到曹叡这个小皇帝不可小嘘,加之有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曹魏元老辅佐,孙权依然不敢轻举妄动 。

文章插图
时机成熟,孙权也就称帝了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稍微恢复了元气,恰恰曹丕病逝,年幼的曹叡继位,诸葛亮也感到时机来了,趁机发动了北伐 。
诸葛亮兵出祁山,威震雍凉,势如破竹,安定三郡闻风而降 。
尽管由于马谡失街亭,这次以北伐失败而告终 。但诸葛亮随即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派遣陈式收取了武都、阴平二郡 。
这让孙权看到了蜀汉的势力,也看到了蜀汉可以利用的价值 。那就是成事不足,败事却绰绰有余 。不能指望诸葛亮灭掉曹魏,但拖住曹魏、牵制曹魏的势力还是可以的 。
至此,真正的三足鼎立、吴蜀联盟对抗曹魏的局面才算是真正形成 。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 。这虽然比刘备称帝晚了八年,但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
孙权面临夷陵之战时蜀汉与曹魏两面夹击的困境,以及江陵之战的灭顶之灾,幸运的都躲了过去,最终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
尽管是晚了一点,但总比称帝后再被赶了下来好很多 。做皇帝这事,总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输了嘴一咧,说声再来就可以再来的 。
这仅仅是外部环境的问题,在孙吴内部也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如山越一直并不安分,时常捣乱,也牵扯着一些精力,推迟了孙权称帝的时间 。

文章插图
豹眼评语
做皇帝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有机会称帝,大多数人都急捞捞地上位了 。不过呢,大多数最终也成了短命王朝 。
别的朝代不说,就说三国时期袁术称帝吧,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混不下去了,整个过程就成了笑谈 。
同样是那一堆食材,高明的厨师做出的菜,味道就是不同,关键就是一个火候 。
孙权就是一个高明的厨师,火候掌握得好 。
做皇帝是这个道理,其他所有的工作也一样 。
不懂厨艺的贩履者不是好皇帝,这原则适合所有职场打拼的人 。跳槽也好,谋求晋职也罢,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否则不是糊了就是夹生饭 。不仅味道不行,品相也难看,就不好下咽了 。

文章插图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以便及时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原因很简单,当时孙权找不到能让别人信服自己称帝的理由 。后来经过八年准备,孙权基本消灭了东吴内部的不稳势力,于是他就称帝了 。
中国古代,称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一方诸侯想要称帝,仅仅有兵有权还不够,关键在于有没有法统 。也就是说,称帝者要拿出让别人信服自己是皇帝的理由 。如果理由不充分,下场就是袁术那样 。轮不到群雄去讨伐他,袁术自己内部就会分崩离析 。
通俗的说就是,连你这种阿猫阿狗都能自称为皇帝,那我为什么不行?
因此称帝这件事,必须要慎重,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否则天下大乱!

文章插图
魏文帝曹丕敢称帝,是因为他走的是上古禅让的途径 。虽然曹丕篡汉的整个禅让过程非常的搞笑,但是,曹丕代汉的合法性没有问题 。毕竟他是从汉献帝手上,合法的接过了汉帝国的社稷,并成为皇帝 。而且,曹丕也没有害死汉献帝 。
相比于曹丕,汉昭烈帝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他称帝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曹操名为汉相,实乃汉贼 。汉献帝在曹曹操手上屡遭迫害,他身为汉室宗亲,并且还是汉献帝承认的汉室宗亲,有匡扶汉室的责任和义务 。
第二、宣称汉献帝遇害,否定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 。因为刘备仅有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不够的,毕竟曹丕走的是合法程序,所以刘备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否定了曹丕的合法性 。而汉献帝在遇害之后,汉室不能没有皇帝,于是刘备就“勉为其难”的继承了汉室社稷 。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三国志·先主传》当时资讯极度不发达,汉献帝的死活确实很多人也不知道 。所以刘备称帝,至少在当时看起来,也是合理合法的称帝 。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在汉末那个年代,称帝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纵是曹丕手握天子,天下十分他独占其七,他也要搞出一套极为繁琐且遭人嘲笑的禅让大典出来才能安心称帝 。而刘备更麻烦,他还要宣称汉献帝已死,用连哄带骗的办法否定曹丕的合法性后,他才敢称帝 。
最后,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 。坐拥荆扬交三州之地的孙权尴尬了 。
曹丕搞的那套合法禅让,孙权没条件;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他也没有 。孙权倒是可以宣称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就算曹丕真的杀了汉献帝,是篡汉之臣 。那恢复汉室江山后也应该是刘姓子孙当皇帝,轮不到他来坐天子 。
也就是说,汉献帝有没有遇害,曹丕的禅让是否合法,都跟孙权没有半毛钱关系!
并且,孙权还有一个很致命的弱势 。因为他父亲孙坚不是江东士族,而是寒族出身 。后来孙坚在淮泗招兵买马兵马,孙策带着兵马杀回了江东,因此孙氏一族在江东士族的眼里,完全就是个外来户 。
因此,站在公元221 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的背景下 。孙权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承认曹丕,继续以汉臣自居;
第二、不承认刘备,向曹丕称臣纳贡;
而称帝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在江东士族的眼里的孙权,与袁术之流无异!

文章插图
于是,孙权选择了向曹丕称臣 。
道理嘛,很简单 。曹丕和刘备,一个是代汉自立,一个延续汉室 。如果他不承认曹丕的合法性,他就只能以汉臣自居 。而汉朝已经不存在了,他只能承认刘备的合法性,毕竟刘备的国号是汉 。但是刘备只有个益州,并且还跟孙权有仇 。孙权不傻,还是当曹丕册封的的吴王要好一些 。
公元222 年,孙权接受了曹丕册封他的吴王爵位,吴国正式建立 。
说到这里,有个理解误区要解释一下 。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以封公爵为起始时间的 。比如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就标志曹操拥有封建社稷,建立国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政权的权利了 。曹操在建立公爵级别的魏国之后,他可以任命只臣属于自己的文武百官 。那些他任命的文武百官不再需要向汉室效忠,也不需要食汉朝的俸禄 。
如果公爵再往上提一级,变成王爵,那就等于坐实了国中之国的身份 。
曹丕直接封孙权为吴王,等于承认了孙权国中国,独立于魏朝之外的藩王身份 。这个时候的孙权,其实得大于失,他起码给自己谋取了一个独立藩王的身份 。

文章插图
然而没过多久,曹丕就跟孙权闹掰了 。
就在孙权接受曹丕册封的同年,魏国举三路大军伐吴 。孙权也不甘示弱,也以三路大军进行还击 。最终魏军的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
为了缓和与刘备的关系,孙权正式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到了第二年四月,刘备病逝 。孙权与诸葛亮缔结同盟,孙权承认了蜀汉为汉朝延续的正统身份 。
至此,孙权便不再强调合法性的问题 。曹丕那个皇帝,他不认;刘禅那个皇帝,孙权表面上承认,而他自己则隐忍不发,只为自己做皇帝积蓄实力 。
又过了几年,孙权积蓄了足够的实力 。尤其是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后,孙权拥有了空前的威信 。江东士族对他心悦诚服,于是他也就不再避讳称帝一事,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称帝 。

文章插图
孙权称帝后,蜀汉国内大骂孙权 。甚至有人扬言要出征伐吴!但是诸葛亮认为,孙权早有称帝的野心 。现在他已然称帝,蜀汉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并且吴蜀弱,曹魏强,不能因小失大 。于是诸葛亮便遣使赴建业,承认了孙权的帝位 。
总的来说,三国君主称帝这个事情 。曹丕有合法性优势,他称帝没问题;刘备靠舆论抨击曹丕的合法性,他称帝也没问题 。孙权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舆论优势,他在公元221年那个当口,没有任何能够称帝的理由 。
至于孙权要隐忍八年才称帝,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称帝谋取资本 。毕竟江东士族视他为外来侵略者,荆州也只是刚刚收入囊中,孙权需要时间去消化反对他的势力 。在经过了八年的消化后,孙权称帝已无障碍,于是孙权便于公元229年称帝了 。
推荐阅读
- 卫生棉条会不会撑大会堵住经血吗
- 曹昂和曹丕谁更有可能继承皇位? 如果曹昂不死
- 散步相比其他运动更适合老年人
- 早上吃雪梨好吗?早上吃雪梨有什么好处?
- 儿童能吃柿子吗?儿童吃柿子好吗?
- 竟被曹丕的一句话吓死! 张绣降曹八年后
- 曹操一直中意曹植为何最终却选曹丕做继承人?
- 鹌鹑蛋怎么做好吃
- 少糖和半糖的区别
- 尿布兜和纸尿裤相比,新生儿用哪个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