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图书馆吗?

唐宋时期私人藏书 1、唐代私人藏书情况:这一时期有些藏书家在藏书数量,特别是对藏书进行认真校勘方面,甚至超过了宫廷藏书 。如唐代苏弁“聚书二万卷,手自雠定,当时称与秘府埒”(见《新唐书》本传) 。又如韦述“蓄书二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古草隶帖、秘书、古器、图谱无不备”(见《新唐书》本传) 。 这一时期藏书的特点是: A、许多人做了校勘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藏书的质量 。 B、通过建楼藏书(如田弘正、张建章)和改良藏书办法(即用不同颜色的装帧材料来区分藏书的类别)等,使图书的保管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2、宋代私人藏书情况:两宋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荣 。 A、首先是人数多,见于文献记载的,据不完全统计有160人(见方建新《宋代私家藏书补录》); B、其次是分布广,除江浙为藏书家集中的地区外,从中原到边远的地区皆有藏书楼; C、再次是藏书家收书的范围很广,根据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个性(如苏过于《斜川集》卷四《夷门蔡氏藏书目叙》中所言); D、第四,在校勘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如贺铸等); E、第五,开始用题跋的形式来写读书和藏书的感受,如(陆佃、陆游); F、第六,编写藏书目录成风(参见汪辟疆《目录学研究》) 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北京文渊阁: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 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藏在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上 。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考证》、《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 。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 。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 。大型叠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叠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 。阁内悬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 沈阳文朔阁: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 。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承德文津阁: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 。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 。清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在全国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其中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 。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 。”在诗注中又说:“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 。”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 。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 。从外观上看,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 。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 。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 。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 。文津阁建成以后,1782年,《四库全书》成书,共誊写了7部,其中一部藏于文津阁 。7部《四库全书》随着中国的命运沉浮,只有文津阁内的藏本保存完好,并于1915年运往北京,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 。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 。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假山,怪石嶙峋,气势雄浑 。假山占地约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浆石和鸡骨石等堆叠而成 。假山石洞,前后各有两门相通,结构也颇具匠心 。洞内山石遮掩,可分厅、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鸡骨石镶嵌,幽深曲折 。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窗孔,透进幽幽的光线,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隐若现 。山上横岭纵峰,沟桥岗壑,各自争奇 。有棒槌山、罗汉山、双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缩影,更有“十八学士登瀛洲”的造型,还有仿米芾“宝晋斋”的园林布局 。文津阁东为碑亭,四角攒尖顶,上覆黄琉璃瓦,内竖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镌刻着乾隆题《文津阁记》,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诗 。每逢中秋佳节之际,天高气爽,登临“月台”赏月,但见园内,老树苍劲,枝杈纵横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银辉洒向大地,山庄顿时银装素裹,更显得清澈静谧 。文津阁假山的造型艺术,集中了米翁宝晋斋和范氏天一阁之长,运用传统叠山技法,结合北方雄壮的特点,风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珑之态,而是雄伟、浑厚、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 。《热河志》中写道:“文津阁与紫禁、御园三阁遥峙,前为趣亭,东侧月台,西乃西山,盖仿范氏之成规,兼米庵之胜概矣 。” 杭州文澜阁: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 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改建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 。据时人记载:“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 。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仙人峰’ 。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澜阁焚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补抄起来;辛亥革命后又几经补抄,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 。建国以后,书阁经过多次修缮,面貌一新 。 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 。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 。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 。步入门厅,迎面是一座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穿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 。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 。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 。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 。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 。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 。

其他网友观点

在各个朝代都不大一样,如宋代的崇文院、清代有皇史宬等等,那些都是皇家的图书馆 。另外像天章阁、龙图阁还有像清朝的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等,这是收藏四库全书的 。

明朝范钦的天一阁,这是私人图书馆 。(一定听说过包龙图吧)这些是收藏宋代皇帝自己写的东西的图书馆 。

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 。《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柱下史,博览古今典籍 。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 。孔了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书籍 。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墨子也说,他自己曾见过百国春秋 。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 。西汉政府重视图书事业 。汉武帝时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 。有人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的图书馆 。随后由刘向父子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政府图书馆的第二次校书编目工作 。但以上所说恐多系国家典藏,非普通人能够借阅的 。

我国公开图书馆应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端方督江苏时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为最早,当然,从命名来说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但实际上,却可以追溯到南宋 。据《广信府志》记载说:“绍熙、庆元间(南宋光宗和宁宗年号,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 。谓邑人旧无藏书 。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 。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度,俾能纵览 。”另外,在《稼轩集词题》中也有记载说,有个名叫郑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经楼”,楼旁设“尚友斋”储备了不少图书,需要借书的人可以在斋中自行取书阅读,但不得携出 。

【中国古代有图书馆吗?】中国古代"图书馆"主要特点是: 一、多为皇家所办,也有知识分子或者收藏家开办的 。 二、不对公众开放 。 三、重收藏,轻利用 。 四、与图书编纂和出版为一体 。 五、实际上与现代的图书馆有很大区别,叫藏书楼、档案馆也蛮合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