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考古发现 金箔墙皮展现1700年前世俗生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凌教授带领的考古队 , 在新疆南部的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古城东北部的发掘工作中获得重大发现 。
“我们在古城发现了贴有金箔的墙皮 , 贴金塑像残块、佛塔顶部的塔刹等 。”陈凌说 , 从出土的遗物推测 , 该城的始建年代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魏晋(公元3~4世纪)时期 。
通古斯巴什古城位于新和县城西南44公里渭干乡 , 古城现存面积约5.7万平方米 , 方形 , 用土坯砌成 。墙基宽约4~8米 , 墙体残存最高可达7米 。古城四面有马面 , 四角有角楼 。
陈凌介绍:发掘区域为古城的北瓮城 , 面积约800平方米 。通过局部钻探 , 发现通古斯巴什古城地层堆积超过5米 。
“这说明该城文化堆积深厚 , 延续使用时间长 。部分遗址进行过多次改造、利用 , 先后有多层房址堆积 。由于经过多次改建和后代破坏 , 遗址残损严重 , 发现有金箔墙皮的居址在古城内的东北角 。”
采访人员看到贴有金箔的墙皮残片 , 薄如信纸的金箔熠熠闪亮 , 显示出高超的金箔打制工艺 。墙皮呈微小的细波纹 , 似为专门制作 , 类似今天装修用的壁砖 。
“能住在这样一个贴金的房子里的人 , 大概非富即贵了 。”陈凌说 , “这处房址是什么性质 , 曾经是什么人居住和使用 , 都是值得追问的话题 。”
一件约40厘米长的木雕塔刹让陈凌如获至宝 , “这是佛塔的顶部建筑残存 , 很可惜不见佛塔 , 塔刹的顶部也有焚烧过的痕迹 , 这是因为新的房址就在原有的房址焚烧后建设 。”陈凌说 。
在这里出土的古代钱币 , 除唐代“建中通宝”外 , 还有不少汉代的五铢钱 。“我们还发现了纹饰图案精美的陶片、木刻、釉陶和玻璃器皿残片 , 我们推测可能与波斯有关 。”陈凌说 。
“根据目前出土的遗物推测 , 该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 。由此也就引发了这座古城自始建以来延续至唐代到底是什么性质 , 新和县在汉—唐时代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 , 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古城反复利用又说明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地寻找和探索答案 。”陈凌说 。
【新疆考古发现 金箔墙皮展现1700年前世俗生活】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 唐平定龟兹(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六县市) , 将安西都护府建于龟兹 , 并在天山以南的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 , 建置军镇 , 由安西都护兼统 , 史称“安西四镇” 。更早的公元前60年 , 西汉中央政权在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 。通古斯巴什古城即在今轮台县以西百余公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