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以儒立国” 使文武兼备知识分子风气消失

有宋一朝 , 奇特之处比比皆是 , 不仅“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狸猫换太子”之类的宫闱秘事广为流传 , “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熙宁变法”、“花石纲”、“靖康耻”、“泥马渡康王”等历史典故也为后人知晓;王安石、司马光、包公、岳飞、李师师、宋江、方腊等众多的名人 , 更是如同众星托出宋代这一轮明月……
唐末五代 , 藩政割剧 , 宦官乱政 , 外戚专权 , 朋党纷争以及农民起义 , 国家四分五裂 , 大唐帝国气数已尽 。这时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帮助郭威推翻后汉 , 建立后周政权 。郭威死后 , 他的养子柴荣继位 , 他命赵为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建检 , 成为掌握禁军的统帅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 , 朝廷在庆贺新年 , 突然接到假情报:北方的契丹和北汉联兵南犯 , 军情紧急 。宰相范质、王溥急忙派赵匡胤出征 。初三晚上 , 赵匡胤到达汴京东北40里的陈桥驿驻扎 。一批军官议论纷纷:“主人年幼 , 我们为他拼命不值得 , 不如立赵建检为天子再北征” 。第二天一早 , 这伙军官包括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归德节度掌书记赵普 , 拥入赵匡胤军帐 , 把一件黄袍披在赵的身上 , 在场人一齐跪下 , 高呼“万岁” 。从此中国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后分裂割据200多年的历史 , 开始了赵姓宋朝长达320年的统治 。一个文化的盛世粉墨登场了 。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 , 先横扫后周残余势力 , 接着合并荆湘、西讨后蜀、攻伐南汉、轻取南唐 , 在陈洪进纳土和吴越归地之后 , 北宋军队挥师北进 , 灭亡北汉 , 鏖战燕云 , 举20年之功力圈画了北宋的版图 , 北宋继承的遗产是中唐、五代以来的衰败 , 疆土偏小 , 但宋朝经过赵匡胤、赵光义两朝共37年的治理 , 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 。唐朝极盛时的人口约八千万 , 而宋朝约有一亿 。在古代手工生产时代 , 人口多 , 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大 。宋朝经济比唐朝有显著增长 。中国传统所谓精耕细作 , 其实主要开始于宋代 , 表现为南方稻的亩产量有了提高 , 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了稻麦两熟制 。唐朝供应京城的漕运粮额 , 往往是几十万唐石 , 水运和陆运最多达250万唐石 。北宋的漕运额最多达800万宋石 , 一般定额为600万宋石(宋石容量大于唐石) 。唐玄宗天宝年间 , 铜钱产量为32.7万贯 , 而北宋一船年产量为100万至300万贯 , 而最高记录为506万贯 。
宋朝的治国有得有失 , 按照皇帝集权、臣僚分权 , 中央集权 , 地方公权的原则 , 北宋各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操作 , 有效地维护了政治稳定 , 消弭各种内讧 , 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自宋太宗始 , 以兴盛的科举制 , 造就了发达的文官政治 , “以儒立国” , 对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有正面意义 , 但不求振作有为 , 行政效率低下 , 勉强维持现状 , 得过且过 。整个社会缺乏尚武精神 , 文武兼备的知识分子风气逐渐消失了 。
【宋代的“以儒立国” 使文武兼备知识分子风气消失】物质生活的富足 , 精神追求变的越发迫切 , 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 , 国民闲暇的生活 , 审美趣味 , 生活情趣 , 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 , 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 。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有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犹如璀灿的群星 。四大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 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们叹为观止 。画家有:赵佶、范宽、马远、夏丰、郭熙、李唐、张择端等 。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张择端之手 。纵观中国历史 , 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 , 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 , 时而博大如鸿 , 时而飘渺如佩 , 意境挥洒如行云 , 意随豪泼如流水 。宋时 , 可谓人才辈出 , 各有所长 。南宋有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有二程:程颐、程颢 。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 , 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 , 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 , 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 , 也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