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大清朝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 二 )


如前所述,满蒙联姻和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 。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 。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执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 。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 。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 。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 。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 。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 。董鄂氏不但通诗文,而且性格温顺,仪表端庄,举止言语,很有凤采 。顺治十年应秀女之选(清制:满族女子到应聘之年必须造册上报内务府,三年一选以充实后宫或指配皇弟皇子)许配给皇太极末子博穆博果尔 。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 。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子,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 。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 。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忧宠 。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 。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 。
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 。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 。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 。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 。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 。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 。
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 。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 。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