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麟和张作霖一生虽有恩怨:始终未兵戎相见

【冯德麟和张作霖一生虽有恩怨:始终未兵戎相见】张、冯家族是东北最为显赫的两大家族,两家的交往也从张作霖和冯麟阁 (后改名为冯德麟)那一辈开始,可是后者究竟如何从“大叔”变为“大 哥”,又如何从上司变成属下,前者如何已经成了东北王却依然要受这位老大哥的窝囊气,屡次被“挤兑”却依旧笑脸相迎,这些背后的故事,仍被后人玩味至今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东北大地上烽火遍地、狼烟四起,十年之间、战乱不断 。外国列强的入侵与官府的残酷盘剥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匪盗横行 。
17岁就投身海城乡勇、绿林的冯麟阁经过数年的闯荡,已经将公正侠勇之名散播开来,辽西辽南各地的百姓都称其为“团总” 。而且冯麟阁出道早、团伙大、占地广、讲义气,已经确定了绿林和乡勇界前辈的地位 。
张作霖最初与冯麟阁交往时,就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 。而且当时两个人的身份相差悬殊,一个是辽西著名的绿林豪杰,另一个则只是图河堡镇大车店的小杂役 。
比张作霖大9岁的冯麟阁经常到张作霖所在的大车店入住,他见张作霖为人机灵、讨人喜欢,曾给他讲过不少绿林好汉的故事,甚至还对他吹嘘,若是当了土匪,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
在张作霖心中,他不但很羡慕冯麟阁的生活和身份,而且冯麟阁那充满诱惑的话语,也为张作霖日后的投奔埋下了伏笔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张作霖应募投清朝宋庆毅军,清军败后,宋庆部队撤回关里,张作霖也从部队脱离回到家中 。可是重操旧业后他不得不面对贫困窘迫的生活,最后不得不投奔曾经给过他许多幻想的冯麟阁 。
后来,冯麟阁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手下 。虽然张作霖并没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与冯的交情却从此开始 。
时隔不久,张作霖自己在新民一带又自己成立了一个小的乡团,逐步可以独立于一方,但是他打的却依旧是冯麟阁的旗号 。有一日,冯麟阁来到了张作霖 所在的地盘,责怪张作霖竟然打着自己的旗号 。张作霖立即单腿下跪,并称呼其为“大叔”,说尽好话使其消气 。冯麟阁本来也没有真的生气,遂收编了张作霖作为 手下的一个头目 。两人渐渐熟了之后,机灵的张作霖便改口称冯麟阁为大哥 。
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乱之间,东北几乎没有正式军队,一些地方乡绅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宁,联名请示政府,申请招抚绿林豪客,成立辽河南路两岸招抚 局 。当时被推举为总练长的就是“年力精壮、性情侠迈”的冯麟阁,他已具备侠迈公义和可以担当一方领袖的能力与气魄,而当时的张作霖只是新民府八角台保险队 的头目 。
1904年,东北大地又迎来除了甲午战争、沙俄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外的第三次浩劫——日俄战争 。清政府却宣布“按照中立之例办理,同时划辽河以东为战区”,要划出自己的一片地方让两个外国军队开打 。
此时,日俄两军都想把东北的绿林乡团收入自己麾下助己破敌 。考虑到单拳难斗两敌,冯麟阁权衡利害选择其一,因为跟俄国人早有积怨,日本人对老百 姓的态度也好过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冯麟阁为首的乡勇就决意在形式上倾向日本,他本人也愿意担当东亚义勇军统领,协助日本人与俄国开战 。
这时的张作霖,在辽河以西并没有参战,利用起政治手段,早就得到了清政府的招抚,变身为正式部队 。比冯德麟受招抚早了三年 。
这三年中,冯麟阁参加的仅针对俄国的大小战役就有32起,特别在辽阳首山战役,更是因为有了冯麟阁的部队,日本才得以取得这关键一役的胜利 。冯麟阁留给日本人的印象是非常实在的,并认为冯麟阁“沉着诚实远甚张作霖,刚毅勇武胜过汤二虎” 。
日俄战争结束后,参战的日军总司令多次面晤盛京将军赵尔巽,力劝清政府收复冯麟阁 。起初赵尔巽害怕受到俄国和其他国家的责备婉拒,但却最终没有 抵抗住日军的压力,签署了任冯麟阁为新安军统领的委任书,但是要求冯麟阁改名为冯德麟,以避免俄国以此作为寻衅的口实,让他们认为这个冯德麟并非当年的冯 麟阁 。
到了1911年,冯德麟和张作霖分别被任命为左路和前路巡防营统领,从这时起,兄弟两人开始并驾齐驱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政府任命驻守在省城的张作霖为第二十七师师长,冯德麟为第二十八师师长,驻防北镇,虽同为师长,属于平级,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还是冯德麟的气焰更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