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9克),五味子半升(12克),半夏洗,半升(12克)[服用方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
[治则方解]
病机:外受风寒,内停水饮 。
【小青龙汤经典医案、方论】治则:温肺化饮,解表散邪 。
方义:麻黄、桂枝外解表邪;细辛、半夏、干姜,温化水饮;芍药味酸,敛营阴而防汗出太过;甘草补中土以胜水;五味子敛肺气,加入干姜之辛以防五味子之酸敛 。
若渴者,去辛燥之半夏,加寒凉之花粉,滋润以生津;若微利,去麻黄之走阳发汗,人芫花以行水 。加入茯苓健脾利水,使水饮从小便去而利可止;若噎者,乃中下焦阳虚,浊阴上泛所致,去麻黄走表,人附子温中降浊;若小便不利,此因水饮停蓄于少腹,加茯苓利水通阳,去麻黄,防其走表而虚阳;若喘者,加杏仁降肺而平喘,因麻黄有定喘之功,似以不去为妥 。
[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为治外寒内饮之良方 。既可治表寒内饮之证,亦可治寒水内蓄而无表寒者 。临床上,寒饮咳喘之证,无论表证有无,皆可用之 。临床上其辨证要点为:①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 。②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明显的寒凉感 。③干呕,甚则呕吐清水,多因咳而诱发 。④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细滑、弦细 。⑤不渴,或发热,一般热势不高 。上述诸项,不必悉具,只要具有①、②、④项即可 。
本品不可久服,久服恐伐肾根 。若病情缓解后,即以苓桂术甘汤调理善后 。下虚人误用本方,能引起冲气上逆,而出现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面部翕热如醉状等症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夫风寒之表不解,桂枝麻黄甘草所以解之;水寒之相搏,干姜半夏细辛所以散之;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芍药五味子者,酸以收肺气之逆也 。然则是汤也,乃直易于散水寒也 。其犹龙之不难于翻江倒海之谓欤?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以其兴云致雨也,乃大言之 。
2.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芍药行荣,而散表邪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为使,而行水气止呕咳,以五味子之酸而敛肺之逆气,以甘草之甘而和为佐 。3.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此方专治水气 。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
4.张锡驹《伤寒直解》:麻黄桂枝所以散未解之表,配芍药以疏经气,甘草干姜助中土以制水邪,半夏生当夏半,细辛一茎直上,皆能从阴达阳以升散其水气,曲直作酸,五味助春生之木气以透达其水寒,是以东方初生之木,潜藏始蛰之龙,能行泄蓄聚之水,故名曰小青龙,非若行云施雨之大青龙也 。若渴者,水蓄于下,火郁于上,去半夏之燥,加瓜蒌根引水液而上升;利者,水寒在下,火不得下交,芫花性虽寒,然用花萼之在上者,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以象心,导火气之下交也;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故加附子;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土虚而不能制水,故加茯苓以补中土;喘者,水气上逆而射肺,故加杏仁以疏肺气 。水逆于里而不逆于表,故皆去麻黄 。
5.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小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寒,方义迥于大青龙之治里热也 。盖水寒上逆,即涉少阴,肾虚不得已而发表,岂可不相绾照,独泄卫气,立铲孤阳之根乎?故于麻桂二汤内,不但留芍药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复干姜、五味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辛滑香幽,导诸药深入少阴,温散水寒从阴出阳 。推测全方,是不欲发汗之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阳剂而以敛阴为用 。偶方小制,故称之旦小青龙 。6.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人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人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 。
[名医验案]
1.吴鞠通医案
治徐某,26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证也 。桂枝18克,干姜9克,杏仁15克,炒白芍12克,生姜9克,半夏18克,炙甘草3克,制五味4.5克,旋覆花9克(布包煎) 。
2.吴佩衡医案
郑某某,女,二十五岁,已婚,云南省人 。患慢性哮喘病已十四年之久,现身孕四月之久,住昆明军区某医院 。于1959年10月9日邀余会诊 。询其病史,始因年幼体弱,感风寒而起病,药食调理不当,风寒内伏,夹湿痰上逆于肺,经常喘咳,值天寒时令尤甚,迄今病已多年,转成慢性哮喘 。症见咳嗽短气而喘,痰多色白,咽喉不利,时发喘息哮鸣 。面色淡而少华,目眶、口唇呈青乌色 。胸中满闷,少气懒言,咳声低弱,咳时则由胸部牵引小腹作疼,食少不思饮,溺短不清,夜间咳喘尤甚,难于平卧入寐 。舌苔白滑厚腻,舌质含青色,脉现弦滑,沉取则弱而无力 。此系风寒伏于肺胃,久咳肺肾气虚,阳不足以运行,寒湿痰饮阻遏而成是证 。法当开提肺寒,补肾纳气,温化痰湿治之,方用小青龙汤加附片 。附片100克,杭芍10克,麻黄10克,北细辛6克,干姜30克,桂枝20克,五味子5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 。服上方二剂后,咳吐大量清稀白痰,胸闷,气短及喘咳均已较轻,能入睡四五小时,食思见增,唇舌转红,仍微带青色,厚腻白苔退去其半 。上方虽见效 。然阳气末充,寒湿痰饮尚未肃清,继以温化开提之剂治之 。方用四逆、二陈合方加麻、辛、桂 。附片200克,干姜40克,茯苓30克,法夏15克,麻茸10克(蜜炙),广陈皮10克,北细辛8克,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甘草10克 。
服上方后喘咳皆有减少 。治法不变,仍用此方,随证加减药味及分量,共服二十余剂后哮喘咳嗽日渐平息 。再服十余剂,病遂痊愈,身孕无恙,至足月顺产一子,娩后母子均健康 。
3.《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医案
谭某,男孩,7个月 。1955年7月上旬,其母抱来就诊 。所云:病已十余天,经服中药,6天无效 。卫生所诊为支气管肺炎,打针服西药七八天亦无效 。患儿张口喘急,喉中痰鸣,势如牵锯,胸高气满,皮肤灼热,无汗出,口内多涎,苔薄白而润,察其指纹浮、青 。小便清长,大便不泄 。时值三伏,脉证合参,系表寒外闭,内夹饮邪,法取小青龙汤辛溫散寒逐饮,嘱暂服一剂 。
越日复诊 。予问昨不见来?其母答曰:服先生药,病症好转,昨因天雨,有一谭医问之,为处一方,小儿服至第二煎时,气喘又急,随即手足如冰,两目上翻,牙关紧急,人事昏迷,幸得邻近一老妪,用炒盐揩擦小儿腹胸肚背半时之久,人事稍醒 。今烦先生再诊,视其患儿两目不干涩,鼻流清涕,舌淡白,指纹浮青,痰鸣 。检阅谭方为葶苈、大黄、枳实、黄芩、胆星、桑皮、杏仁之属,心中忖度,表寒服此寒凉,何异履霜冰至!表寒未罢,里寒又生,痰水相结,清道阻塞 。故昏厥由是而生,寒凉损其胸阳,非附姜辛之辛热,难以消其阴翳而复其元阳也 。仍以小青龙加乌附,并嘱其母勿贪荤腥油腻,以清汤白饭疏洁其乳,使无痰浊凝结,一剂气平热退 。
三诊:仅有微咳,面色不华,体弱虚怯,改用八味肾气丸加五味子以培真元,嘱服两剂 。
越日四诊:孩儿诸症悉平,嬉戏如常,指纹淡红,舌红润无苔,投六君调理,转弱为强 。4.朱阜山医案治一孩,6岁,11月下旬,夜间随祖父捕鱼,感冒风寒,咳嗽痰黏,前医投旋覆代赭石汤咳嗽陡止,声音嘶哑,涎壅痰鸣,气急鼻煽,肩息胸高,烦躁不安,大小不利,脉右伏,左弦细,乃与小青龙汤原方 。桂枝3克,白芍15克,仙半夏15克,干姜3克,北细辛3克,炙麻黄3克,炙甘草3克,五味子3克 。一剂而喘平,再剂咳爽而咯痰便利矣 。
[长沙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昧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 。
微利去麻加芫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 。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
推荐阅读
- 小吃长兴板栗是哪儿的特产吗?小吃长兴板栗介绍
- 赞美雪的优美句子 赞美冬天雪景的句子
- 说自己穷的幽默句子 形容自己最穷的一句话
- 关于爱情的说说超感动 关于爱情的说说幸福的
- 生长激素有副作用吗?
- 分享一位小姐姐在武汉仁爱口腔做牙齿矫正的蜕变案例
- 茶梅怎么扦插
- 老年人常吃白木耳小心消化不良
- 小珠山在哪?小珠山景点介绍
- 日本公布冬季如何护肤小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