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甘草炙 , 四两(12克) , 黄芩三两(9克) , 半夏洗 , 半升(12克) , 大枣擘 , 十二枚 , 黄连一两(3克) , 干姜三两(9克)[服用方法]
上六味 , 以水一斗 , 煮取六升 , 去泽 。再煎取三升 , 温服一升 , 日三服 。
[治则方解]
病机:脾虚寒热互结 。
治则:补虚和中 , 泻热消痞 。
方义:甘草补中益气 , 和脾胃 , 脾胃之气复 , 则能生化气血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 使脾胃不为湿热所侵 。半夏、干姜辛温以宣畅气机 , 使湿热之邪因气机畅通而退却 。大枣补益中气 , 扶正祛邪 , 与甘草相伍 , 以补益脾胃之气 , 以达邪祛正复 。
(辨证要点]
本方由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 , 具有较强的补中调虚之功 , 临床运用以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升降失常基本病机 , 凡症见泄泻 , 心下痞满 , 纳呆 , 舌红或淡 , 苔黄润或白腻 , 脉沉细数或濡缓等 , 皆可加减使用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 , 中风 , 医反下之 ,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 谷不化 , 腹中雷鸣 , 心下痞硬而满 , 干呕 , 心烦不得安 , 医见心下痞 , 谓病不尽 , 复下之 , 其痞益甚 ,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 客气上逆 , 故使硬也 , 甘草泻心汤主之 。
[注家方论]
1.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甘草泻心 , 非泻结热 , 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 , 致水寒上逆 , 火热不得下降 , 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 , 干姜、半夏启胃之阳 , 坐镇下焦客气 , 使不上逆 , 仍用芩、连 , 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 , 而痞乃成泰矣 。
2.张璐《伤寒缵论》:甘草泻心汤者 , 即生姜泻心汤 , 去生姜人参 , 而倍甘草干姜也 。客邪乘虚 , 结于心下 , 本当用人参 , 以误而再误 , 其痞已极 , 人参仁柔无刚决之力 , 故不宜用 。生姜辛温最宜用者 , 然以气薄主散 , 恐其领津液上升 , 客邪从之犯上 , 故倍用干姜代之以开痞 。而用甘草为君 , 坐镇中州 , 庶心下与腹中 , 渐至宁泰耳 。今人但知以生姜代干姜之偕 , 孰知以干姜代生姜之散哉?但知甘草能增满 , 孰知甘草能去满哉?
3.吴谦《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 , 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 , 补中之虚 , 缓中之急;半夏之辛 , 降逆止呕;芩、连之寒 , 泻阳陷之痞热;干姜之热 , 散阴凝之痞寒 。缓中降逆 。泻痞除烦 , 寒热并用也 。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陈平伯曰:心下痞 , 本非可下之实热 , 但以妄下胃虚 , 客热内陷 , 上逆心下耳 , 是以胃气愈虚 , 痞结愈甚 。夫虚者宜补 , 故用甘温以补虚;客者宜除 , 必藉苦寒以泄热 。方中倍用甘草者 , 下利不止 , 完谷不化 , 非此禀九土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缓中 。方名甘草泻心 , 见泄热之品得补中之力 , 而其用始神也 。此《伊尹汤液》所制 , 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嘎者 。方中有人参三两 。
5.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本方君甘草者 , 一以泻心而除烦 , 一以补胃中之空虚 , 一以缓客气之上逆也 。倍加干姜者 , 本以散中宫下药之寒 , 且以行芩、连之气而消痞硬 , 佐半夏以除呕 , 协甘草以和中 。是甘草得位而三善备 , 千姜任重而四美具矣 。中虚而不用人参者 , 以未经发汗 , 热不得越 , 上焦之余邪未散 , 与用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者去人参同一例也 。干呕而不用生姜者 , 以上焦之津液已虚 , 无庸再散耳 。此病已在胃 , 亦不曰理中 , 仍名泻心者 , 以心烦痞硬 , 病在上焦 , 犹未离乎太阳也 。心烦是太阳里证 , 即是阳明之表证 , 故虽胃中空虚 , 完谷不化 , 而不用人参 。因心烦是胃实之根 , 太阳转属阳明之捷路也 。凡伤寒中风 , 下利清谷属于寒 , 下利完谷属于热 。《内经》所云暴注下迫属于热者是也 。仲景之去人参 , 预以防胃家之实欤?
梅国强《伤寒论讲义》:此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而成 。甘草 , 甘平之品 , 独入脾胃 , 为中宫之补剂 , 能健脾胃 , 固中气之虚羸 。证因脾胃虚甚而谷不化 , 肠鸣下利频作 , 故重用甘草以益中州之虚 , 而缓客气之上逆;佐人参、大枣则补中益气之力更增;半夏辛开降逆和胃 , 消痞止呕;芩连苦寒清热 , 解邪热之烦;干姜之辛 , 温中散寒 。诸药协和 , 寒温并用 , 使脾胃之气得复 , 升降调和 , 阴阳通达 , 其痞消利止而愈 。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郑某 , 女 , 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 , 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黏膜溃破 , 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 , 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 , 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 , 舌苔薄白而润 。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 。辨为脾虚不运 , 失降失常 , 气痞于中 , 而挟有湿蠹蛊之毒 。治宜健脾调中 , 升清降浊 , 兼解虫毒之侵蚀 。处方:炙甘草12克 , 黄芩9克 , 人参9克 , 干姜9克 , 黄连6克 , 半夏10克 , 大枣7枚 。共服10余剂 , 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
2.岳美中医案
宋某某 , 男性 , 55岁 , 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主诉:便秘数月 , 每饥时胃脘胀痛 , 吐酸 , 得按则痛减 , 得矢气则快然 , 唯矢气不多 , 亦不渴 。诊见面部虚浮 , 脉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云苓 , 三剂后大便稍畅 , 矢气较多 。改投防已黄芪汤加附子4.5克 , 一剂后大便甚 , 痛胀均减 , 面浮亦消 , 唯偶感烧心 , 原方加云苓又服二剂 , 3月后随访 , 诸症皆消 。甘草泻心汤证本为误下太阳成痞兼呕、烦、下利 , 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 , 但以胃气虚 , 客气上逆”而成 , 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 , 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对立;而能断然施之者 , 是因胃气虚馁 , 湿满于中 , 针对实质 , 异病同治 。胃气虚馁 , 急于求食自安 , 则饥时痛胀并作;滞填中焦 , 枢机不利 , 传化迟缓 , 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 。本方加云苓 , 缓中补虚 , 升清降浊 , 服后矢气转多 , 大便转畅 , 已收降浊之效 , 遂以防己黄芪汤补虚 , 更加附子通阳 , 祛邪兼顾扶正 , 中宫既健 , 传化为常 , 则诸症疹 。设为因胀而疏通 , 因胀而宽中 , 因病而行气 , 必犯虚虚实实之戒 , 临证者慎之 。3.赵锡武医案郭某 , 女 , 36岁 。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 , 在某院诊断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 曾用激素治疗 , 效果不佳 。据其脉证 , 诊为狐惑病 。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 。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大枣7枚(擘)、生地30克 。水煎服 , 12剂 。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 , 4剂煎水 , 外洗阴部 。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治愈 。仍按原方再服14剂 , 外洗方4剂 , 患者未再复诊 。
4.胡希恕医案
史某 , 男 , 42岁 。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 , 本次发作已半月 。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 , 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 , 右胁微疼 , 大便少微溏 , 苔黄厚 , 脉弦滑 。证为上热下寒 , 治以辛开苦降 , 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 , 黄芩10克 , 干姜6克 , 半夏12克 , 大枣3枚 , 黄柏10克 , 党参10克 。上药服2剂 , 舌疼已 , 进食如常 , 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
[长沙方歌]
下余痞作腹雷鸣 , 甘四姜芩三两平 ,
【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一两黄连半升夏 , 枣枚十二擘同烹 。
推荐阅读
- 羊肉汤的做法是什么
- 冬瓜荷叶汤具体怎么做
- 药用价值 白茅根汤的功效与作用
- 胡春明生养固发汤治疗斑秃医案
- 杨家蕊利湿生发汤治疗斑秃医案
- 韩建军二至四物汤治疗斑秃医案
- 宋述财扶元养荣汤治疗斑秃医案
- 罗盼生参乌育发汤治疗斑秃医案
- 宋安吉白癜风汤治疗白癜风医案
- 宋安吉白特灵汤治疗白癜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