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如何逼走黄兴 不给钱军队哗变黄兴被迫辞职( 二 )


留守难守:
裁军最大难题是没钱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临时参议院北迁 。参议院众人北上之后,南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各路革命军并不能随同北上 。而和议告成后,南方军队在军事上已无用武之处,他们的数量是如此庞大,已大大超过各省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 。
对此,革命党人自办的报纸《民立报》也痛加批评说:“江南各地到处都是兵!军官的数量多如牛毛!陆军部不但不知道这些兵够不够用,就连有多少兵也不清楚!调查也没有办法,遣散也没有办法,要编制这些军队,又不好编这个不编那个 。”军队要求发饷,陆军部又不敢不答应 。
革命军一日不去,南方局势即一日不宁,其遗留问题让袁世凯很是头疼 。袁世凯考虑再三后,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把这个重担留给了黄兴 。于是,在唐绍仪内阁成立后,袁世凯同时发布命令,委任黄兴为“南京留守”,其目的就是要借黄兴之手来处理南方革命军的裁撤问题 。毫无疑问,这职位是个烫手的山芋 。
黄兴是个忠厚人,他很爽快地接受了任命并通电称:“两江一带军队,维持整理刻不容缓 。兴纵怀归隐之志,也断不敢置经手未完事宜于不顾,以负我军界同胞 。”4月6日,黄兴正式就任,留在南京处理各省革命军的裁撤与遣散事宜 。
很不地道的是,袁世凯给了黄兴维持与整理革命军的权力,但没有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 。无奈之下,黄兴也只能以“爱国”为号召,鼓励军人们自动离职,共济时艰 。这样说固然很容易,真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在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前,谁会轻易放下手中的武装呢?
想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廷,集结在京的大顺义军有40万人 。胜利之后,这些人很快变质,“贼将各踞巨室,藉没子女为乐” 。当时有人提醒主将刘宗敏,说这样下去会激起民变,刘宗敏却直截了当的答道:此时只忧兵变,民何足言!军兴日费万金,安所取给?
鼎革之际,军饷的匮乏令北洋军兵变频发,革命军也同样因为欠饷而发生了多起兵变 。黄兴的主要任务是裁军,最大的难题是没钱,没钱不能维持军队而且还要将之廉价遣散,这引起了部分革命军将士的强烈不满 。
突发事件:
叛军深夜兵变
据与黄兴并肩战斗的革命党人李书城回忆:南京留守府最困难时,不得已将军队伙食从干饭改为稀粥,以后连稀粥也不能维持,乃将南京城的小火车向上海日商抵借二十万,暂维现状 。某夜,江西军俞应麓所部突然哗变,在南京城内肆行抢劫,经请广西军王芝祥军长派队弹压,到天晓才平定 。除由军法处将证据确凿的犯兵予以惩处外,其余均遣送回籍 。
李书城说的这场兵变发生在4月11日晚,参加哗变的部队主要是赣军第七师(师长俞应麓)第十四旅(旅长邓文辉)所辖的第二十七、二十八团,其所属两千多人趁黄兴赴上海筹饷之际突然发动兵变,叛军冲出营房后,在白门桥、太平桥一带大肆抢劫商店并滥杀无辜 。
事变发生后,南京留守府总务处长何成濬以副官长名义调城外驻军王芝祥部入城戡乱 。至次日早上,哗变基本平息 。与李书城的轻描淡写所不同的是,这次兵变后的处理极其残酷,当夜击毙除外,事后处死的革命军士兵高达七八百人之多,其中大多不经军法审判,有些甚至只要是该旅官兵,即被拉到留守府后面的水塘中枪决 。
得此消息后,黄兴急忙坐夜车往回赶 。但等他回到南京时,天色已亮,兵变也已被残酷镇压 。对此,黄兴何尝不感到负疚万分:当时南京的一些革命军不仅拖欠军饷,而且供应极其微薄,有的部队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
事后,黄兴致电袁世凯:南京局势危急万分,不但各军积欠饷项无从发给,即目前伙食已无法支持 。告急之声,不绝于耳 。似此情形,一两日内必有绝大险象 。两日后,黄兴再发一电:此间军队伙食已数日不能发给,今日有数处竟日仅一粥,每日索饷者门为之塞 。危险情形,日逼一日 。加以急报密陈,日必数十至 。哗溃之势,已渐发端 。二日内倘再无款救宁,大乱立至 。
对此,袁世凯却是置若罔闻 。因为当时袁世凯也没钱 。当然,即便是他有钱,袁世凯也不会给革命党 。在袁世凯看来,他就是要把黄兴放在火上烤,要看革命党人的笑话!
裁撤军队:
黄兴身心憔悴
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黄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将驻扎在南京苏皖地区的北伐军队缩编成5个军:第一军(镇军),军长柏文蔚,后出任安徽都督而将所部带去安徽;第二军(扬军),军长徐宝山,所部归中央直辖;第三军(桂军),军长王芝祥,所部多遣返广西;第四军(粤军),军长姚雨平,其部队由广东新军组成,其中一部分遣返广东,其他大多就地解散;第五军(浙军),军长朱瑞,后出任浙江都督而将所部带回浙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