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瞧不起上司! 王羲之为何放着大官不做
宋人洪迈《容斋四笔》中有“王逸少为艺所累”一条 , 他认为 , 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 , 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 , 王羲之是跟温峤、蔡谟、谢安等相当的人物 。但是因为王羲之有出世思想 , 不愿意被人使唤 , 因此“功名成就 , 无一可言” 。
结果是 , 包括《晋书》在内的后代文献 , 都只能称赞他的书法造诣 , “详察古今 , 精研篆素 , 尽善尽美”云云 , 没有一句话提到他的平生功业 。也就是说 , 王羲之因为书法造诣精深 , 名声很大 , 他的高尚品德就被掩盖了 。显然 , 洪迈为王羲深感惋惜 。
其实 , 依我看 , 王羲之虽然在传统所谓“三不朽”之一的“立功”上未能有所建树 , 但是 , 他的书法成就和为人的率性飘逸 , 论对后世的影响 , 论文化遗产的价值 , 比起做一个尚书或宰相 , 显然要深远得多 , 重大得多 。洪迈的“替古人惋惜” , 不免有些迂腐 。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 ,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 他对后代书法的影响 , 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 。他的坦腹东床 , 他的爱鹅成癖 , 他的为老妪书扇 , 以及他的毅然辞官 , 悠游山水 , 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 慰藉了一代又一代不知道多少颗落寞的心灵 。他在《兰亭集序》中显露的文学才华 , 也令历代多少人歆羡不已!
王羲之之所以毅然离开眼看着就要飞黄腾达的官场(只要他点个头 , 早就是侍中、吏部尚书了) , 据《晋书》本传记载 , 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做大官不感兴趣 , 即王羲之自己所说的“素自无廊庙志” , 而跟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王述(字怀祖) 。王羲之辞官 , 是跟这位王述斗气的结果 。
王述做骠骑将军的时候 , 王羲之跟他齐名 。但是 , 王羲之不大看得起王述 , 因此 , 两人的关系不太好 。王述先做会稽郡太守 , 因为母亲过世 , 便住在本郡守孝 。王羲之接替他做了会稽郡太守后 , 只是礼节性地去吊唁了一次 , 不再去第二回 。守孝的王述每次听到号角的声音 , 总以为是王羲之前来拜访自己 , 都要做一番大扫除 , 以等待王羲之的到来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 王羲之一次也没有光顾王述住处 。王述因此心里老大的不痛快 。等到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 上任之前 , 遍访郡内名流 , 就是不去王羲之家 , 只是临出发的时候匆匆道了个别 。
王述发达之前 , 王羲之经常对朋友们说:“王怀祖应该做尚书 , 等到年老的时候 , 可以做个仆射 。只求一个会稽郡 , 实在是太小了一点儿 。”等到王述被授以显赫的位置 , 王羲之就为自己做他的属下而感到耻辱 。于是 , 他派遣了一个使者前往朝廷 , 要求将会稽郡立为越州 。使者说话不恰当 , 遭到了当时社会贤达名流的嘲笑 , 王羲之丢了一回脸 。
王羲之心中愧疚 , 便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我一点儿不比王述差 , 但是职位却比他低很多 , 难道是因为你们不如他的儿子王坦之吗?”王述后来巡察会稽郡 , 考察该郡的刑罚政务 , 使得主事者疲于应对 。
王羲之深以为耻辱 , 于是装病离开郡守位置 , 在父母墓前发誓 , 表示自己要效法老子与庄子 , 为了祖宗的血脉传承 , 将以保命养生为第一要务——其实 , 这一思想在写于两年前的《兰亭集序》里已经有过明白的表述 ,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哉!”
辞官之后 , 王羲之跟浙东的一些朋友一起 , 结伴游山玩水 , 捉鹰钓鱼 , 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朝廷也曾经想要重新起用王羲之 , 但是考虑到他的悲苦誓言 , 只得作罢 。
【只因瞧不起上司! 王羲之为何放着大官不做】可见 , 王羲之辞官的原因 , 跟陶渊明有一点相似之处:都是不能忍受自己瞧不上眼的人做了上司 。所不同的是 , 陶渊明辞官的时候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 王羲之什么也没有写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很多人不去看却瞧不起商业大片
- 曝郑少秋女儿色诱已婚男上司:解外套秀事业线
- 网剧《重启》获改编高分,只因成立了盗墓笔记IP委员会?
- 庆余年2:庆帝不敢杀范闲却杀叶轻眉,只因害怕五竹?
- 为何总是生病 只因你没有做好这些事
- 体内湿毒太重只因经常这样洗澡
- 男童脑内长虫只因爱做这事
- 110岁老寿星 长寿只因这五种生活方式
- 排毒很困难只因没试这2个方法
- 春天会变丑 只因这3个器官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