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监教育很“专业” 学生都成香饽饽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 。离不开是因为宫里头的活须有人干;防备着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 。
【明朝的太监教育很“专业” 学生都成香饽饽】众所周知,宫里头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更多的是诸如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不行,光识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 。朝廷也不得不适应形势,在皇宫里开了太监学校 。学校开得如何,都读些什么书?且听老刘分解 。
学习情况:师资雄厚四书五经都要读《三国演义》最受欢迎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得最厉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宫里树了块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的实际功效也就过期作废了,顾炎武也讲过:“永乐以后,此令不行 。”
老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典章等等,管这些事,不识字不行,光识字不懂意思也不行 。也就是说,使用文职太监势在必行 。
比方说吧,皇上要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 。要求再高一点,要太监查一下书中第几页的第几行,太监总得明白这几页书的意思吧 。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摆上了桌面,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开始定期选拔一些文化教官进入内廷对太监进行文化培训 。
翰林学士担任教师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 。具体设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据清朝笔记《蕉轩随录》第十二卷的记载,学生来源是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龄为10岁上下,学生人数约为二三百人左右,后来扩招,据该校一位名叫徐显卿的教授说,他手里的学生就有八九百人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